歲月長河將塵世磨洗,榮辱消逝只留風骨錚錚;時代更迭令世界翻涌,創新思想引領現代廊坊。廊坊緊跟時代步伐,在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努力奮斗、銳意進取,以充滿活力的姿態迎接挑戰,創造幸福和光輝的未來。
廊坊是一座有活力的城市
歷史底蘊深厚、人才輩出都是這座城市的標簽,時代不斷變遷發展,現在的廊坊以朝氣蓬勃的姿態迎接著未來。四通八達的交通、快速增長的經濟、充滿活力的慶典都為這座城市帶來無限的活力和發展。
四通八達
如果說,有一個地方與國際大都市近在咫尺卻不失悠閑舒適,居民生活幸福的同時又能感受到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承載上千年的歷史而又緊跟著時代的腳步,那當屬廊坊無疑了。這一切得從廊坊的特殊位置說起……
廊坊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和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河南省省會鄭州很相似。廊坊的名字最早見于文字是乾隆十四年(1749 ),由當時東安(安次)知縣李光昭主編的《乾隆東安志》中記載“郎房,距城三十里(縣城在今仇莊鄉光榮村)”,是北昌里(行政單位)下轄的一個小村落。
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從北京修建至山海關的鐵路,在北京與天津中間的郎房建立一個三等火車站。兩年以后(1897)鐵路正式通車,鐵路的開通,為廊坊帶來了各種商品和來自各地的不同人群。交通的發展和人氣物資的聚集,使得火車站東北角形成了一處獨特的區域——廊坊老三角地。如今廊坊已經發展成了 6429 平方千米的地級市,但是廊坊人民還是會記得,這塊三角地就是廊坊的發祥之地。
為了人們交通的方便,鐵路上面建了一座天橋,被現在的廊坊人民成為老天橋。老天橋是許多老廊坊人心里的情結,老天橋存在于每個老廊坊人的記憶里。2015 年,我市開始籌備建設老天橋主題公園,公園位于鐵路南安次區永華道東,高鐵站的東南方向,占地面積約 7000 平方米,以景觀藝術再現的形式來追憶廊坊鐵路及城市發展的歷史。公園總體布局借鑒了老廊坊火車站原址的設置形式,以標志性建筑老天橋為中心,布置了與鐵路文化相關的具有廊坊特色、體現廊坊歷史淵源的景點,如老槐樹、火車頭、老天橋、大水塔等,輔以鐵路元素的站牌、信號燈、行旅人群、賣糖炒栗子、糖葫蘆的小販等雕塑小品,突顯廊坊老天橋文化特色。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北臨京都,東與津門交界,南接滄州,西和古城保定毗連,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環渤海腹地,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連京津之廊、環渤海之坊”等美譽。
從區位上看,廊坊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它位于京津兩個國際都市之間,所轄 10 個縣 ( 市、區 ) 全部與京津接壤,素有“京津走廊、黃金地帶”之稱,市區距北京天安門廣場 40 千米,距天津中心區 60 千米,距首都和天津兩大機場70千米,距天津港100千米,可以說是“進京入海,只消片刻”。而從地緣位置上講,廊坊緊鄰北京、天津、雄安新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的祖先丈量過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正因為他們的丈量和行走,人類才有了聯系,有了后代,有了種族,有了社會。社會的產生,使人們有了交換,人們可以互通有無,調劑余缺;使人們產生了文明,于是人們開始知廉恥、懂禮儀;使人們傳承了文化,于是才有了一個民族獨特的烙印。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為了更方便地行走,為了走得更遠,人類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了船、汽車、火車甚至飛機等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產生是人類歷史的偉大變革。縱觀人類的發展史,每座城市的興起和交通的發展密不可分。
圖為新的廊坊站(原廊坊站更名為廊坊北站),是京滬高鐵出京的第一站。
廊坊境內有多條高速公路和鐵路干線穿越而過,數十條國道與省道縱橫交錯,是中國鐵路、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在公路對接上,京臺高速京廊段建成通車;密涿高速廊坊段建成通車,北京段加快建設;京秦高速京冀、冀津連接線段主體竣工。唐通線冀津界至潮白河橋二改一項目建成通車,津冀段實現同等級對接。密集、高效的交通網令廊坊成為四通八達的“樞紐要地”。
在我們腳踏實地的同時不能忘了仰望頭頂上那片天空。如今,大型機場已經成為全球化經濟下新的增長核心,而北京新機場的建設讓廊坊的發展如同“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北京新機場位于北京市大興區禮賢鎮、榆垡鎮與廊坊市廣陽區之間,其中,北京約為 15.67平方千米占 58%,廊坊約為 11.33 平方千米占 42%;規劃建設的臨空經濟區 150 平方千米,其中 100 平方千米在廊坊。北京新機場給廊坊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從戰略意義上來說,北京新機場的建設會進一步增強廊坊的區位優勢,在北京產業功能外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廊坊地區承載較為高端產業轉移的區域競爭能力,進一步突出廊坊在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內的經濟發展領軍者地位。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