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歐手繪瓷器集體“賣萌”。唐嚴/攝
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開到第三屆,看似熟悉的節奏里,也有些微妙的變化。
比如,第一屆,寧波就提出打造“永不落幕的博覽會”;第二屆,長期開放的中東歐特色商品常年館開始獨立設館;今年的第三屆,常年館新增商品消費體驗場景,總展覽面積翻倍,達3.2萬平方米,讓“永不落幕”有了更堅實的注腳。
換句話說,中東歐博覽會雖然閉幕了,那些首發展品不僅不會“謝幕”,反而會同步出現在中東歐常年館、體驗門店乃至網購平臺上。
“轉場”絲般順滑,這是中東歐博覽會的魅力,蘊藏著最基本的經濟規律。
穿越
走進中東歐博覽會,迎面第一個展區便是主賓國匈牙利國家館。館內葡萄酒、數字“魔墻”、床上用品等匈牙利好物云集。巨幅的LED屏前,展商甚至連牛排也安排上了,進口谷飼牛排現烤現嘗,香飄展臺……
博覽會上科技感十足。唐嚴/攝
去年7月,寧波開出全國首趟涉外商務拓市場往返包機,穿越阻隔直飛布達佩斯。隨機同行的進口商聯邦昌運,為匈牙利最大的牛肉加工企業351工廠送去2億美元的牛肉訂單,讓共贏深入人心。
如今,進入中國不到一年的351工廠產品,已經參加了3場寧波主辦的中東歐消費節,還“點對點”出口了900多噸匈牙利高端牛肉。企業負責人Janos Hajdu直呼奇妙,“這次展會,我們又簽下了1億元人民幣的意向訂單。”
大衛猿展區人氣旺。徐能/攝
寧波有理由令中東歐出口商感到“奇妙”。2022年,寧波自中東歐國家進口額112億元,較2016年增長超9倍。特別是中東歐的肉類進口實現突破,進口量占全國比重超過1/3。截至2022年底,寧波與中東歐國家雙向投資項目累計達178個,雙向投資額超過10億美元,是2017年的2.5倍。
本屆博覽會的首場簽約活動上,現場簽署10個進口采購項目和5個合作項目,簽約總金額達21.8億元,不僅有肉類、乳制品、植物油等農食產品訂單,有滑雪器材、保健品等消費品和大宗商品訂單,還有旅游合作、跨境電商等服務貿易類項目。博覽會,無疑是一個展示攜手共贏的絕好平臺。
聯通
在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寧波扼守中段,通江達海,仿若萬里長江探海的一只“龍眼”:向內,海外商品經由這里,可以直達中國廣闊的疆域,分享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的商機;對外,這里連接著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是面向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一大門戶。
在通向全球的數百條航線中,克羅地亞里耶卡港航線是特殊的一條。
“寧波和里耶卡,早在2011年就結為友好城市。”幾天前,在中東歐博覽會現場,克羅地亞前副總理司馬安同大家拉起了家常,“當時,我是克羅地亞駐華大使,現在兩市合作已經12年了。”
目前,寧波舟山港至中東歐海運航線已增至14條。去年,寧波舟山港與中東歐五港完成進出口集裝箱量76.9萬標準箱,是2014年的3.4倍。
博覽會現場。唐嚴/攝
除了海運,還有陸運、空運、多式聯運。
西安、金華等地相繼開通中歐班列。中東歐常年館匈牙利館負責人柴鶴說,中歐班列開通運營后,匈牙利酒莊的酒到中國的運輸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以上。2017年1月,“中歐陸海快式聯運”開通;2021年5月,寧波至布達佩斯往返定期貨運包機航線開通。
務實
關于中東歐,在寧波有個廣為人知的“小目標”——2021年至2025年,5年累計進口中東歐商品100億美元。明眼人一望便知,這是為了配合我國提出的這5年“自中東歐國家進口累計價值1700億美元以上商品”的大目標。
一城之力勇挑大梁。有人說,“買買買”本就是寧波的強項,不值得特別強調。但具體到操作層面,涉及的問題卻紛繁復雜。比如,怎么才能讓更多的中東歐商品進得來、進得快?當前,我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貿易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問題,不健全的信用證體系等阻礙著雙邊貿易合作。
中東歐博覽會閉幕,留下余韻悠長。資料圖
相向而行,共同拆墻,這是各方共同的期待。克羅地亞地緣經濟論壇主席亞絲娜·普列夫尼科坦言,在歐洲當前的國際環境中,地緣政治的地位逐漸高于經濟利益,“真心希望有一天地緣政治的不利影響能夠徹底消失。”
針對農食領域的合作,波蘭投資貿易局駐華辦事處中國區首席代表尤德良說:“在海關檢驗檢疫方面加強合作對話,有利于擴大中東歐國家農食產品對中國市場的出口量,給中東歐農食產品企業注入信心。”
某種意義上,中東歐博覽會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個契機。它能映照出更豪邁的城市擔當,也能牽引出更廣闊的發展動能。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