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19屆亞運會在即,25個國家和地區運動員以及隨隊官員陸續進駐寧波亞運分村運動員分村,“村”里無處不在的非遺元素,帶給運動員和隨隊官員很多驚喜。
文旅君這就帶你進“村”看看~
亞運會期間,寧波亞運分村運動員分村設立了四大互動體驗點位,每天會開展多場非遺技藝等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向運動員們展示正宗的中華傳統文化,體驗寧波韻味。
面塑
在寧波亞運分村運動員分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展演活動現場,市級傳承人孫文聰展示了精湛的面塑技藝,揉、搓、延、壓、撥.....在他的巧手下,各色面團“化作”一個個國潮非遺手辦。
面塑技藝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已有了文字記載,至唐宋時期逐漸成熟,明清時期工藝流程日臻完善。面塑以熟米粉為原料,通過揉、捏、掐、刻等多種手法、刀法及造型技術,制成各種人物、走獸、花鳥的民間藝術。其正背兩面形象逼真,色彩紛呈,可陳列作裝飾,又可供兒童玩耍。
面塑作為民間傳統工藝的一種,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江南和長江流域一帶的面塑以細致、精巧、內斂、逼真的特征而聞名。在舊時慈溪三北地區,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要捏制粉塑。
象山魚拓
在“村”里的非遺展演現場,市級非遺傳承人盧圣貴向大家展示了象山魚拓技術。
象山魚拓是用紙和墨汁或顏料在真魚身上捶印其形象的技藝,是一種古老的存真術,這種毫厘必顯的復制方法既保持魚的原貌與特征,又不降低魚的原有價值,對瀕臨滅絕的稀有魚種,更具留存魚貌的傳世意義。
把魚擦干、固定、涂色、拓印......盧圣貴向大家現場展示了這項古老的手藝,短短10分鐘,一條色彩斑斕、活靈活現的魚就出現在大家眼前。魚拓不僅可以拓在紙上,衣服上也可以,現場參觀的運動員及隨隊官員都對此充滿了興趣,十分開心可以收獲一份“魚拓”制作的T恤。
泥金彩塑
寧波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金彩漆也出現在非遺展演現場。
泥金彩漆有文字記載已有550年歷史,其以中國生漆為主要原料,耐磨、耐蝕,越陳越亮,歷經千百年而不失光彩。制作技法可分為浮花、平花、沉花三種,浮花采用朱紅色油泥堆塑花紋,平花和沉花則需貼金、上彩、罩漆、推光、描金、瀝粉、撥朱、雨雪、砂金、碾金、泥金、細金等工藝。
在現場近距離觀摩中,手藝師傅的精湛技藝驚艷了在場的所有人,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印度、巴勒斯坦、伊朗、阿曼等代表隊人員紛紛體驗了泥金彩漆等中國文化體驗項目。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