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望京門,一眼望千年!五一前夕,望京門城墻遺址博物館試開放,吸引不少市民參觀打卡。5月18日,望京門城墻遺址博物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今天文旅君前往實地探營,帶你從這里探尋古城寧波千年城市發展脈絡。
望京門,又名朝京門、迎恩門,民間稱為西門,位于今望京路與中山西路交叉口(西門口)一帶。考古發現明州羅城城墻(望京門段)遺址后,那些曾經巍峨莊嚴的城墻的局部基址得以重現于世,讓人們有幸再睹其當年風采。
望京門城墻遺址博物館于2020年6月開始奠基開工,2021年12月底建成,占地面積2165平方米。
眼下,博物館常設展覽“千年城事”正在展出,分為序廳、城墻復現、城紀千年三個板塊。
走進博物館南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序廳,地面上一條長長的時間軸,恍若穿越1200年,進入一條自唐代設“明州”城以來到今日寧波的一條時光隧道。
“城墻復現”板塊,分“從文獻到發現——望京門段羅城考古”和“從保護到展示——望京門遺址公園建設”兩個單元展示。展廳中使用大量的圖片、文獻、城墻遺址、沙盤等進行立體展陳。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古寧波城墻遺址了。
展廳正中特制的大型玻璃罩內,可以看到的小環境內的墻體長度18米,寬度16.5米,面積大約是300平方米。當時考古發掘出來的墻體長度79米,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西門口地鐵站北側50米保護處,現在呈現的是當初挖掘的中部區域。
“我們所看到的城墻,雖殘損嚴重,但結構清晰、筑法規范、沿革明確、早晚有序,集中反映了寧波自唐末至民國1000多年間的城防建設史。”海曙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孫國玲告訴記者。
現場展示的城墻大致呈南北走向。用不同顏色的線表示不同時代的城墻。孫國玲介紹:“我們這里所看到的這個大玻璃罩,事實上是一套小環境控制系統,包含了加濕、新風、燈光控制、霧森、排水等功能,盡可能將小環境保持在恒溫恒濕的狀態,同時運用雙層電加熱玻璃,在冬天能夠防止結露,確保展示效果。這套綜合系統在國內尚屬首創。”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院長、望京門考古項目領隊林國聰介紹:“土遺址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技術難題,在南方潮濕環境中如何有效保護夯土城墻遺址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經過綜合評估和論證,最終我們采用了將大部分城墻原址回埋、小部分揭露展示、建設博物館的模式,兼顧了展示與保護。”
望京門城墻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數以千計,主要為越窯、龍泉窯等全國各地窯口的各類瓷器,還有磚瓦、陶器、銅錢等其他遺物。這些文物分門別類在現場進行展示。
“城紀千年”著重展示寧波城市發展史和城墻建造史。本板塊共分為從聚落到城市(戰國——唐代)、從成型至成熟(五代——明清)、從開埠到開放(清晚——現今)三個單元。這個板塊以歷史上寧波城墻的修建、歷次修繕、損毀重建、拆除、新城建設為主線,以港城演變和“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為主要背景,表現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時代背景下,城市選址、規劃、布局及城市風貌的不同特點。
“即將正式開放的望京門城墻遺址博物館,全面展示重見天日的城市遺存,無疑是回望寧波千年城墻建造史和城市發展史的實證空間與精神家園,也是追尋寧波城市演變軌跡、品讀厚重歷史的文化地標與重要窗口。”林國聰表示。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