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被看作是疫后會展重啟年。5月下旬,2023年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年會暨中國(瓊海)會展經濟論壇在瓊海博鰲以“強國新征程,會展再出發”為主題舉行了疫后首次年會。其間,就中小城市會展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專題探討。會展“再出發”的本質在于產業量的提升與質的提高,據《2022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統計顯示,我國有中小城市2634個,城鄉兼備、產業結構多元、自然風貌與人文歷史交融,且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中小城市的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建設上了一個臺階,具備發展會展業的良好基礎與現實需求。因此,在我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中小城市會展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增長潛力。
現階段,許多城市已經意識到,中小城市與中心城市相比在經濟規模、城市知名度、資源支配能力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過去簡單模仿中心城市會展業的“道”行不通,但又找不到符合自身發展的“路”。鑒于此,對于中小城市會展領域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筆者通過分析發展趨勢、梳理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辦法的路徑,希望引發業界對中小城市會展業發展的思考與參與。
從趨勢來看,由點到面、自東向西,從粗放到高質量發展。中小城市會展業“由點到面”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數量與類型的擴張,并逐漸形成規模效應。中小城市的會展業由早期的項目數量少、類型單一,發展到如今項目數量倍數增長、項目類型“會、展、節、賽、演”百花齊放的綜合發展態勢;從過去個別中小城市的嘗試,到如今帶動整個片區會展業的發展,如粵閩、江浙、冀魯等地區已形成具有地域影響力的中小城市產業會展集群。
中小城市會展“自東向西”的發展趨勢在近年來尤為明顯,一大批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在東部地區會展紅利的刺激下開始了加快發展,如江西的景德鎮瓷博會、樟樹藥博會;湖南的郴州礦博會、醴陵瓷博會;四川的瀘州酒博會、眉山泡博會;湖北的十堰汽配會、潛江蝦博會。
從起步階段的粗放式發展到如今重視規劃和品牌建設,推進產業政策、機構、載體、市場全面升級,如義烏展覽業、盱眙節慶經濟、博鰲會議品牌、烏鎮會展小鎮等具有典型性的中小城市會展業發展模式。
在困境層面,由于城市發展資源差異、城市能級的客觀差距,以及會展業內對中小城市領域的關注與研究較少,目前我國中小城市會展業面臨著“方向缺失、人才缺乏、項目缺少、平臺缺欠”的發展瓶頸。
一是方向缺失。縱觀中小城市會展業發展史,雖然前期在“一縣一品”政策引導下形成了“一展一館”的初階布局,但后續區域如何實現會展業的可持續發展,則顯現出路徑不清、方向不明、辦法不通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過去中小城市會展業僅是簡單地復制中心城市的會展路徑,資源不同造成發展路徑的差異,事實證明不少城市已經為這種依樣畫葫蘆的辦法付出了代價,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小城市會展業發展存在著很難克服的客觀難度,應當從照搬大城市做法的誤區中走出來。
二是人才缺乏。由于機會差異、工作與生活環境等客觀條件的差距,中心城市的會展業比較發達,相比之下中小城市沒有中心城市的條件吸引力;從主觀內因來看,中小城市會展業的信息閉塞、宣傳力度不夠,且會展產業生態不穩定、政府產業培育機制局限,使得會展人才的發展前景和成長空間不夠清晰,這就造成了中心城市會展人才相對過剩而中小城市會展人才缺乏的矛盾。
三是平臺缺欠。會展場館左右著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平臺,而中小城市由于資金壓力大、會展業體量小,在會展場館建設上基本呈現三種狀態:第一種是有會展場館,但出現大型展覽項目容量不足、日??罩寐矢叩慕洜I困境;第二種是部分城市的會展場館建設沒有依據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雖有會展場館但并不好用也不實用;第三種是仍有許多中小城市沒有專業的會展場館,采取在體育館、劇院、廣場等空間臨時搭建的辦法,非專業化的場地制約了會展業的升級發展。
四是項目缺少。會展項目的落地與塑造需要依托集中資源、集中市場,相對于中心城市來說中小城市在各類產業的布局方面并不占有顯著優勢,因此很多在中心城市可以舉辦的會展項目在中小城市未必能夠做好,也就是說從適合舉辦的角度來看中小城市會展項目的數量本就偏少。同時,由于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中小城市自身沒有足夠的能力高效推進會展項目的開發、策劃,這使得部分城市明明具備會展項目的條件卻也未能成功落地。
中小城市會展業亟須突破當前發展現狀。
首先,會展規劃先行。發展會展經濟有利于激發城市居民參與會展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也是城市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良性誘導因素,因此提升全社會對會展產業的認知是重要發展條件,業界人士提出的“會展業是戰略性先導產業”概括性的詮釋了會展業對于產業助推與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會展業發展定位上要符合本地實際,基于中小城市自身的資源特色制定特有的會展項目與方向,如自然、人文、產業等資源要素;要充分挖掘受眾群體的社會和心理情況,除了本地戶籍人口外,城市在行政、市場與交通影響下能夠輻射的人口也應當納入考慮范圍。最后,規劃的穩定性影響產業發展速度與生命力,中小城市會展產業的發展也需要長遠持續的規劃,一方面保持發展路徑與方向的一以貫之,另一方面以清晰的“戰略—計劃—目標”保障推進方向準確有效。
其次,應在人才引進上另辟蹊徑。會展業是知識密集型和服務密集型的行業,專業人才是會展業市場競爭中的關鍵因素,直接關系到會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小城市與中心城市相比在就業崗位與就業條件上的差距決定了小城市在人才吸引方面的劣勢,因此更需要超常規的動員、超他人的政策支持、超自我的營商環境。通過針對性的創造會展人才就業條件,吸引跨界人才轉入,打通中心城市人才到中小城市、體制內人才到體制外、學校到企業的人員流轉渠道,如安慶會展中心引進知名的上海國際展覽中心有限公司組建運營團隊。用利他、轉入、引來、留住、致富思維創新人才管理模式,并堅持政策的可及性、持續性和公正性以建立起會展人才培育成長的長效機制。
再次,建設多功能平臺。會展場館是地方會展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此處提到的會展包含了硬件平臺的物理空間與軟件平臺的會展營商服務。硬件上,中小城市的會展場館不求最大、但求適合,充分考慮區域綜合性、展館多功能的需要,以投入產出比和利用率為建設出發點,兼具會展節賽演多功能,融合白天晚上、晴天雨天、節假日工作日、地上地下等時間空間的使用轉換,打造區域商務餐飲娛樂住宿為一體的會展綜合體。軟性服務上,中小城市的會展場館是地方會展營商環境服務的樞紐平臺,因此要朝著“一站式”服務的方向發展,能夠主動為會展項目提供系統專業的服務,將自身打造為會展業服務基礎平臺。
最后,是培育創新項目。會展項目是城市會展業發展之根本,且目前國內除中心城市外想要吸引項目落地的可能性較低,培育具有本土性質的項目更具有現實意義。中小城市在挖掘本地會展發展資源方面,可以考慮三個維度:自然資源的山水農田、本土人文與民俗風情、本地產業優勢。在力量組織方面,要充分考慮政府支持、企業化經營管理的市場運作體系,利用好政府的公共服務機構,如農技推廣中心、融媒體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機構的力量,以特色產業與地方消費為核心,推進政企上下聯動、內外融合。利用政府組織的統籌力、地方龍頭企業的行業經驗、行業協會的關系網絡等社會組織的市場力量,開放打造城市會展項目培養創新試錯的土壤。
中小城市會展業仍是一片藍海,盡管目前還面臨著許多發展困難,但如果有更多人關注并為其提供政策支持、智力支持、資金支持、項目支持,將進一步推進中小城市會展業的潛力釋放,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作者:朱飛躍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中小城市會展業發展研究中心、縣域會展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
信息來源:中國貿易報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