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100多年前的祥生船廠,變身為1862時尚藝術中心;在成都,曾經老破的猛追灣成了年輕人最愛的地方,時尚、享樂、文藝、美學,樣樣不少;在寧波,老舊小區丹鳳社區里誕生了“家門口的美術館”,居民可以在這里駐足欣賞鄰居的“大作”……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文化新空間。
結束一天的疲憊,你是否喜歡尋一處靜謐角落,翻翻書,哪怕只是發發呆?周末時光,約上好友,玩一場劇本殺,順便打卡一家網紅餐廳……無論哪座城市,這樣的文化新空間就在我們身邊。它們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融入城市的肌理,作為一種日常存在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十方·東進社
一
關于“文化空間”的概念,百度的答案,一是特指按照民間約定俗成的傳統習慣,在固定的時間內舉行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及儀式的特定場所;二是泛指傳統文化從產生到發展都離不開的具體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三是作為一種表述遺產傳承空間的特殊概念。
而本文所討論的是區別于以上傳統概念的文化新空間,“新”在投資主體的多元、跨界場景的打造以及運營模式的多維,可以是城市書房、美術館、博物館,亦可以是集消費、游玩、科技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空間。
曾經的北京龍徽葡萄酒廠工人或許怎么也不會想到,幾十年后,酒廠會以另外一種身份與這座城市共生——龍徽1910文化創意產業園。老舊廠區紅磚綠瓦的時代風格得以留存,葡萄酒產車間變身博物館、成品酒庫房成了籃球館、酒品儲運管理用房建成航天科普教育基地……
△帶夢胡同
寧波的DEMOHOOD(帶夢胡同)則由一家舊毛巾廠改造而來,集聚了咖啡、餐飲、買手店、家具、綠植等50多家小店,還有自營的DEMOLAB快閃策展空間以及每個月的讀書、展覽等文化活動,成為當地年輕人最愛打卡的地方之一。
20 世紀70 年代,國際著名城市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提出了區別于“工作空間”“家庭空間”之外的“第三空間”概念,即“購物休閑場所為主的公共空間”。“一個有活力的城市,人在第一空間、第二空間逗留的時間不斷減少,更多是在發展第三空間。”文化新空間之于城市活力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文化新空間的不斷生長、可持續運營,可以補足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經濟,讓城市“動”起來,進而帶動整個城市能級的提升,這便是“文化新空間”背后的重要意義。因而,文化新空間的打造、運營必須考慮與城市發展相融合、相匹配,同時,更要考慮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進入“十四五”時期,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建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從地方自主探索上升到國家策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成為構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格局、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
文化新空間的打造,不能只是“造”一個空間。優質的文化新空間,應與城市融為一體,深度契合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還需加上“剛勁有力”的運營。
首先是“場景再造”。無論作為單體存在的大型文化空間,還是融入城市街角的Mini空間,都應著眼于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運用城市美學,融入在地文化,通過藝術賦能場景吸人氣,從而實現心靈上的詩意棲居。工業風、色彩風、古典風……風格主動搭配城市的氣質,與周邊場景融為一體。通過對空間、建筑、景觀、公共設施等賦予一定的文化元素和符號,讓空間成為表達和體驗城市文化特色的最集中的區域,如成都的寬窄巷子。
其次是“內涵塑造”。獨立的文化新空間,受眾人群相對固定,如24小時書房,吸引的相對是愛書之人。而融入了文化、消費、科技、美學、國潮等元素的多業態跨界空間,或許會吸引更多受眾群體。2021年的長三角及全國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中,除文博藝術空間、公共閱讀空間等傳統空間外,商圈文化空間、跨界文化空間也在其中。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商圈空間植入文化,文化因為商業而更有活力,商業也因為文化而更有內涵。哪怕只是餐飲,植入文化便不一樣了。這一點,去趟長沙,體驗一下文和友便知。
△拉糖工廠
文化新空間的布局不能一味地追求數量,要想留住人們的腳步,更需“軟件”支撐。
Last but not least,“運營加持”。一個“強勁有力”的運營方無疑是文化新空間不斷向上生長的“驅動器”。若運營不善,很可能會紅極一時而草率收場。文化新空間的對象注定是城市的居民,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也注定有著不同的需求,如何聚集目標人群、形成社交IP、融入居民生活、融入城市發展、實現可持續性運行,才是真正穩定政府、市場、受眾這個“三角形朋友圈”的牢固核心。
不妨再來看下前文提到的帶夢胡同。50多家店組成一個商圈“大家庭”,運營方便成了“家長”,50多個店主既是“鄰居”也是“兄弟姐妹”,資源共享,攜手共進。而作為“家長”的運營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織網”上。入駐店鋪的資源優勢和團隊的策劃組織“雙管齊下”,“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展覽”便成了,而也正因如此,“網住”了源源不斷的年輕群體。去年夏天的一場雙手做工市集火爆了整座城市,而這個市集便是入駐店鋪和運營方共同運作的成果。
三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說到底是城市居民的文化涵養和文化含量。一起來看幾個有趣的調查:
《2022白領閱讀行為調研報告》中,昆明、青島、石家莊成為三大“愛讀書城市”。
中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中國城市影院消費指數2020排行榜”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重慶、杭州、武漢、蘇州、西安。
《2021長三角城市文化競爭力報告》中,文化消費力排名前5位的是上海、杭州、蘇州、南京和寧波。
文化新空間的發展,更深層次的背后,是人的文化素養。文化新空間的發展與城市居民的需求應是一場“雙向奔赴”、相互“催生”。文化素養越高,文化新空間的接受度就越高,利用率就越高,也就會不斷地催生各種文化空間形態。而這些文化空間形態并無固定形式,只要符合受眾口味,可以“任意生長”,甚至可以超脫物理空間。
去年,浙江省啟動文藝星火賦美工程,意欲將文藝活動推廣至城市的角角落落,從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藝術氣質。這一點,與歐洲城市的街頭藝術不謀而合。
△布拉格查理大橋街頭藝術家
布拉格的查理大橋是街頭藝術家最愛的地方,或是一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或是一場行為藝術,亦或是一個快閃……
或許有一天,我們就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街頭,邂逅一次青春的快閃;在城市的公園里,偶遇一場春天的音樂會;在城市的廣場上,遇見流動的畫展,對,就是你最喜歡的那個畫家……
這些,何嘗又不是一種文化新空間呢?
來源丨甬派新聞客戶端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