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篇關于“北會南展”的文章等了好幾年,一直沒有等到,只好自己寫。
大概是很久以前,中國會展雜志的總編,后來成為好友的吳振來上海就上海的會議市場發展情況采訪上海市旅游局的某位副局長,當時吳順便拋出了一個問題,請問這位局長如何看待“北會南展”現象?(北是北京,南是上海)。
又過了很多年,隨著國家會展中心的建成,隨著北展南下(這里面的北是北京,南是上海),南展北上(這里面的南是深圳,北是上海),上海更加奠定了中國展覽屆的橋頭堡地位,無論是展會數量,展出面積,展會形式還是國際展的數量上而言,許多指標排名前列甚至亞洲第一。
這時候,我又想起了吳振所說的“北會南展”現象,即北京的會議市場全國第一,上海的展覽市場全國第一。我邀請好友吳振投稿來寫一篇以他原創觀點的文章,他遲遲未動筆,我想可能是因為嫌棄會議圈平臺不大,二是我這里發文獻沒有稿費,畢竟人都是理性經濟人,喊了幾年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應,只好作罷。
這不,楚有才只好以他的命題來作文了。
為什么有北會南展現象?
先回答北京的會議市場。
無論是ICCA的以國際協會會議的排名,還是UIA的指標進行排名,還是以武少源老師的會議酒店聯盟提供的會議數據排名,北京無論是會議的數量,參會人次規模,每年都是全國第一。
會議為什么選擇北京?
北京是首都,占據文化、精神、知識、媒體的中心,這里連出租車司機談的都是家國大事。能在北京召開一個行業、協會、政府、商業會議,無疑會令人豎起大拇指,即便是騰訊的WE大會,36氪的WISE大會也要選擇這里。(我幻想某一天也能在CNCC辦一場千人大會:)
北京是首都,部委多,高校多,中字頭的協會多,中字頭的學會多,副部的研究機構多,請演講人不僅差旅成本低,只要會議的級別到了或者演講費比較到位,總體上不難。因為會議的核心之一是人,演講人。北京離人進,所以近水樓臺先得月。
北京的媒體發達,邀請媒體成本不高,傳播渠道的形式多樣,人才多,效果比較好。央媒,京媒就是金字招牌。
當然,會議辦得好,不能功利心太強,因為還得有體驗和理想,北京這方面確實要條件好得多。
那么,為什么展覽在上海?
上海的區位優勢確實不錯,每年的臺風總是擦肩而過。盡管展覽不是靠天吃飯,不得不說,天氣不好,參展的贊助商和觀眾體驗也會很差的,主辦方的風險也會小很多。傳教士某某曾經說占領上海就得中國,處于海岸線和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口,猶如拉開的一張弓,進退有據。對于南來北往的參展的人而言,比較適合選擇這里,所以1840年以來成就了這里。
區位優勢不是最大的優勢,還有一個人口和市場優勢,靠近市場和人口。創新的指數與城市人口規模的平方成正比。上海人受到歐風美雨影響,對于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要求高、注重賣相品相,能夠在這里實現價值,來年進軍內地也就容易了。上海是試驗田,對于許多潮流展,消費展更是如此,占據了市場重理輪的優勢。更何況,現在長三角一體化了,周邊2億人的市場和消費力確實龐大。未來2B展都有2C的趨勢,因為消費者主權的崛起,去中心化的趨勢所在,即便是工業展,展出的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還要把開機器的師傅人請到現場,讓他們感覺舒服才行,畢竟現在人最難搞,人不是機器。(以后可能不再是看買機器人的態度了)。
展覽是要賺錢的,上海市場化程度高,注重商業價值的落地。吳振深深的呼吸一口氣,對我說,上海離錢近,所以上海能把展辦好。對,離錢近,專業服務多,黃牛也多,注重市場規律,理性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在這里比較好的實現。
最高領導人為什么要把進博會放在上海?可能也要打造上海改革開放的窗口,一個自由貿易的橋頭堡的象征意義。
當然,深圳,成都,武漢,也是很重要的會展城市,不容置疑。尤其是,未來20年內,去中心化的力量——非中心的力量崛起,很多創新將在邊緣區域誕生,因此二線,三線城市還是有很多差異化崛起的機會的。每個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因此,14億人的市場,本身就可以誕生很多美好的東西,對此我們深信不疑。
寫的不好,只是為了還一個未了的心愿!——會議圈永遠堅持追求原創的想法和思想——所寫的或許so na?ve, so academic,盡管寫作和思想并不一定能轉化為商業價值——但是會議人一定不能忘卻了思考和學習——終身學習是一種態度和價值取向,對于企業和個人均是如此。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