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视频观看无毒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6080理伦片午夜少妇|国产精品69xxx|91香蕉视频免费看

楚有才專欄:會展中的“裂變”與“聚變”現象

北京市 專家觀點 2018-12-19 14:58:39
分享

裂變與聚變是高中原子物理中重要的兩個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

寫到這兒,我就想起了高中物理老師所說的“輕核聚變”、“重核裂變”,想起他老人家拉長脖子,抑揚頓挫的模樣,至今記憶猶新。

輕核聚變,是指兩個或多個輕核結合成質量較大的核的反應過程。

重核裂變,是指質量較大的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中等質量核的反應過程。

在會展活動之中,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很顯然,無論是裂變還是聚變,在會展中非常普遍。

會展的裂變是指一個大的會議和展覽,隨著規模變大,之后細分出很多細分的展覽和細分的分會場。

會展的聚變是指一些垂直行業相似或者學科領域相似的會議,每年同期舉辦,優勢互補,做大規模,發揮協同效應的做法。

01為什么會有裂變?

因為本質上是專業分工帶來的,學科越來越細分,專業越來越深入,術業有專攻。醫學領域都有近百個細分領域,而且還會越來越細。人工智能領域有上萬個知識點,因此即便是開一個人工智能大會,可能不同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的也聽不懂他人在說什么。

摩爾定律加速了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導致了人的精力和專注力是有限的,只能做好自己的研究領域。

有了裂變存在,不要指望一個創新的技術理念在初期就能有上千人的聽眾。最核心的技術進展,也許全球只有幾十上百個人聽得懂,說得明白。

02為什么會有聚變?

因為專業是對的,但是正是因為有專業性,一個人不能所有的事情,所以需要協作,需要溝通,因此裂變并沒有阻止聚變。

其二,會議和展覽需要多樣性,統一學科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同一技術不同應用行業,同一理念不同的實踐,不同的方法做同一個行業,都需要交換,如果沒有行業會議,愛因斯坦怎么可能創造出相對論?能夠獨自頓悟出萬有引力,那也是被蘋果砸出來的,且牛頓是極少數的。

所以,我們看到以往,有些會議越來越細分,人越來越少,話題越來越干巴巴,這就有了合并的趨勢,也就是一個產業的不同技術領域,一個技術不同應用行業的會議會集聚起來開,甚至科技和藝術類的會議,文化和商業的會議也有了交集,TED的三個字就是科技,娛樂和設計的組合。只有差異化的碰撞才能帶來創新——這就是著名的美第奇效應。

其三,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即便是老板,國家主席,參加行業會議的展覽的數量是有限的,更不用說中層和基層,機會不多。這就要求,出一次差,能夠達到很多目的。

03什么時候聚變?什么時候裂變?

一開始就是大雜燴,大而全的會議,在規模基本停滯的時候,就要考慮裂變,也就是開設新的話題,分會場,引入跨界的交流。

同樣展覽不可能無限擴大的,在增長乏力,甚至見頂的時候,就必須裂變,做細分,做精準占領。否則泛泛而談的胡椒面,不聚焦,這就是克萊舍基所說的過濾失敗。展會也就失去了行業風向標的作用,因為潮流和核心技術和思想往往是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中的。

如果一開始就是極少數人在玩的一個社群、一個技術社區、一個很前沿的展會,這就需要借助一些大的平臺,借船出海,借殼上市,迅速做大規模和影響力。具體策略是合作辦會,在一個大的會議期間舉辦一些小型的衛星會,英語中有一個in conjunction with,就是同期舉辦的意思。美國上萬人的歷史和文科大會就是由聚變產生的,各個學會組團結對過來。但是我們是文人相輕,互不買賬,各自為政,限制了規模。

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提出了享譽全球的創新的擴散的模型,在這里非常適合裂變和聚變。看清了這個圖,我們不難分析在適當的時候采取適當的策略。無論是聚變還是裂變,都會產生很大的能量,是“點”還是“面”的突破,看領導人的取舍。

微信圖片_20181219143447.jpg

對于企業也是一樣的,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因為企業容忍多樣性,但是城市是鼓勵多樣性,所以城市的規模比企業大千萬倍。太大就是規模不效應,諾獎得主科斯已經系統研究過這個現象,一個是內生內耗,一個是外生包容的,企業必須控制一定的熵值。

展會和會議也有熵,即秩序的現象,時分時合,合舊分新,合新為舊,創新無止境,行業無止境,沒有永遠的夕陽產業,只有不遠接受新事物的機構和個人。

最近,德國和美國有幾個傳統大展關門歇業,令人一聲嘆息,就是沒有做好裂變式創新。

周邦雖舊,其命維新;其興也勃 其亡也忽。

返回 頂部
微信公眾號:會獎CMIC
只為美好會獎世界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