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和會議,都是有計劃地活動,在運營和策劃上有很多共性。但是二者還是有很多不同,最顯著的不同是什么呢?我認為服務對象和側重點不同。
展覽以服務參展商——即服務“企業”為主。
會議以服務參會者——即服務“活人”為主。
很多人可能對此有不同意見,那么我們先看看以下論證再做評論:
第一,從我們對展會和會議參與者的證件名稱的不同來判斷其區別
展會的典型證件名稱:媒體證、買家證、展商證、賣家證、交易團、觀眾。可見,在一個展覽之中除了“觀眾”這一類別之外,基本是以機構來劃分參與者,展商是一家家企業,媒體也是,買家也是企業。
會議的典型證件名稱:代表證、嘉賓證、演講人、貴賓證、記者證。因此,從會議的證件類型來看,基本是顆粒度更細的一個個鮮活的“人”。
有展覽界的朋友可能有異議,認為“觀眾”就是人啊。那么,我們不妨問問,究竟有多少費用是直接花費在觀眾身上?——基本忽略不計,又有多少展會花錢請買家呢?即便是請買家是請的還是這家公司而不是某一個人。
第二,從主辦方和發起主體來看區別
行業協會辦展覽比較容易,因為行業協會的會員主要是機構、企業等以單位為主體的成員。
學會等學術團體辦會議比較容易,因為學會的會員主要是科學家、工程師、學者、技師,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是具體的社群。
當然,以上的容易,僅僅是相對而言。
第三,從參與者體驗來談談二者的區別
展覽:對觀眾而言,展館的展品、布展環境、展區內互動體驗活動是主要體驗。這些主要是外部的需求。展臺搭建好不好,不是某一個參展工作者關心的問題,這是企業老板關心的。買家質量好不好也只是銷售人員關注的。
會議:吃住行的體驗直接關系每個人的體驗。會議中幾百人,觸點很多,需求更多,需求變化快,且這些都是內生的需求,人的欲望產生的需求——吃得好、喝的好、住得好、座位好、交通好、地位高……
第四,從信息化系統的使用來看,會議要求高于展覽
從信息化系統的使用來看,越是需求多,需求頻次高的,那么越是信息化的程度高。比如,同樣的預定系統,會議的注冊比展覽的觀眾注冊要復雜,搜集的信息更多,因為只有收集了更多的信息,才能更好的服務。會議直接服務具體的“人”,所以連餐飲禁忌需求也要搜集,但是展會一般不招待觀眾,鮮有更復雜的信息搜集和審核。
參會群體的身份的特定性要求審核,這也比展會要求更高,展會不會特別限制觀展人群,所以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對簡單。
第五,從后期評估而言來看區別
對于會議而言,參會主體是付費代表,作為個體,他們一般是看是否學到了新東西、新技術、新趨勢,認識了哪些人,還有就是體驗好不好等等。
對于展覽而言,參會付費的展商,展商主要是考評獲得了多少新客戶、新商機、買家質量高不高等。
雖然,會議也有采購方(聽眾)和供應商(贊助企業)之分,但本質上還是要回到聽眾關心什么,想聽什么話題。
第六、從銷售場景來看區別
在一個展會上可以很夸張的肆無忌憚的換名片,因為大家知道來展會就是來做銷售的(銷售行為是企業行為),但是在一個會議上,做的過分容易讓人反感,因為會議的場景本質上以聽會學習為主(學習行為主要還是個人行為),社交僅僅限于茶歇和社交活動(午餐、茶歇、洽談、會后考察等)期間。如果在一個會議上逢人就換名片其實很難與人建立深入的社交關系,所以,會議都安排餐飲和茶歇環節,就是換一個場景更好的獲得深度的交流和信任。
OK,謝了以上幾點,不知把這個區別說清楚了沒有。一句話,會議的需求顆粒度更細,因為會議貼近人的直接需求。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