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不是一個政府展會。
怎么疫情下展會規模還能翻一番呢?
上個月(11月)的展會現場,展商在線秒殺明年的展位,三天時間,原規模展位銷售完成率高達90%。算上明年新開的兩個館,展位銷售完成64%。
兩年疫情下來,不少展會發展停滯,縮小規模,有的甚至消失。
但寧波有一個完全市場化運營、沒有政府背景的展會卻在這兩年中獲得跨越式發展。
這個展會以標攤為主,一年一屆,每年11月份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疫情前,2019年11月份舉辦,展覽面積2萬平方米,1000家企業參展,觀眾1.5萬人次。
2020年,1300家展商,觀眾突破2萬人次。
今年展會,上個月剛剛結束,展覽面積增加到4萬平方米,1400家展商,觀眾4萬人次。
2022年還將增開兩個館。
今年展會現場,主辦方讓展商在線秒殺明年的展位。
結果出人意料。
三天時間里,原規模(4萬平方米)展位銷售完成率高達90%。算上新開的兩個館,展位預銷售占比達到了64%。
在這樣的疫情形勢下,這樣的業績,確實稱得上火爆。
主辦方說,我們運氣比較好,去年和今年開展時都在疫情間歇期,同時也感謝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所以這兩年展會都能正常召開。
嗯,運氣確實重要。
還有別的主觀原因嗎?
主辦方笑著說,其實真的沒什么,就是踏踏實實的干。
比如,很早以前,當時的展館條件沒有現在好,主辦方設身處地,為舟車勞頓的客商們準備了非常舒適的沙發、桌椅等,在展區設立咖啡吧、客商休息區、服務中心。這種服務現在已經是很常見了,但他們細節處見服務的優良傳統還一直延續著。
對于數字會展,一些主辦方首先想到的就是搭個線上展廳,再將線上展位出售變現,并不關注數據流向與運營,反而形成更多的信息孤島,數字化帶來的效益不明顯。
而這家寧波展主辦從一貫的“做好服務”出發,首先考慮的是用數字化來提升服務,這樣的“利他”選擇,在不經意間扎實了數字化基礎,形成了線上線下、展商觀眾所有業務數據庫統一,運營同步,獲得了數字合力帶來的經濟效益。
● 觀眾邀約
他們很看重觀眾數量與質量的提升,展會11月份開,一般在4月初就開始啟動觀眾邀約。
在邀約過程中,利用歷屆展會觀眾數據,減輕觀眾填寫量,優化觀眾體驗。不管客戶在歷屆展會中是展商還是觀眾(同一個客戶在不同展會,身份互換是非常正常的),只要輸入手機號,就直接調取CRM中的關鍵資料,核對確認即可,無需重復輸入。
● 篩選出還未完成登記的觀眾數據
以任務工單方式自動分派給工作人員,群發或逐個溝通。
溝通后, 幫有參觀意愿的觀眾在CRM中直接完成觀眾預登記、調查問卷填寫,并點對點通過短信、郵件、微信等發送登記鏈接,客戶點擊鏈接即可獲得電子門票。
觀眾方便了,主辦自己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形成了觀眾營銷閉環,客戶數據更加精準。
● 實時跟進運營登記數據
所有登記成功的數據都會直接到達CRM系統,包括調查問卷,可以及時加以運用,比如,對于有“評估參展可行性”需求的客戶,直接指派給銷售團隊跟進;對于有采購需求的,則跟進溝通具體需求,建議提前給予對接展商等。
還有, 充分運用數字平臺對邀約線索的追蹤功能,在百度、抖音、頭條等平臺,先少量投放廣告,分析回流到CRM系統中的數據,再對重點平臺重點時間段加大廣告投放。
線下合作伙伴也都有自己特定的二維碼,公司內部人員可以自行生成二維碼,邀約成功的觀眾就會帶上特定標簽,客戶來源清晰可見。
展商最關心自己邀請來的買家到沒到現場。
展商自己邀請的觀眾,能追根溯源,每個展商可以提前看到受邀觀眾信息;并且在展會期間,觀眾一進場,展商就能收到一條通知短信“您邀請的**觀眾已到場”,展商當時的精神狀態可想而知。
展位應該公開透明嗎?
主辦方利用動態展位圖功能,設置銷售規則和付款規則,促使展商盡快下單并付款,有效減少銷售環節的無謂等待、跟進消耗。
所以,這個展會這兩年規模翻番,工作人員卻并未增加,這也是數字會展的魅力之一吧。
好了,這個展會就是下面這個。
這個主辦用的系統工具是誰家的?
展之。
名氣不大, 但好用。
會展BEN、鋒哥說得把大家請到三新展現場(12月20-21日)展之的展臺,仔細聽聽這家名氣不大但好用的系統工具的案例(有工作坊),也看看這個公司的人長得是否靠譜。
來源:會展BEN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