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在舉辦第一屆中國會議產業大會的時候,我第一次知道了中國有個機構,名叫“成都市會展辦”。我對于“會展辦”及其作用的認識,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從那以后,我們與成都市會展辦的交流就多起來了。很快,中國會議產業大會與成都市會展辦合作舉辦的“會議產業交易會”就在成都舉辦了。如果說之前我對于成都市會展辦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的話,那么這次合作使我對其內部運作模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般而言,做好這些工作,比如出臺會議展覽政策、開展宣傳推廣活動、引進國際國內會展活動、提供落地協調支持等,對于城市會展主管部門來說,就可以得高分了。而成都市會展辦除了這些工作之外,還通過其內設的“會展服務處”,直接協助主辦方落地執行。在準備這次交易會的過程中,會展服務處的負責人及工作人員與我們會務組的成員一起熬夜,而且在大會開幕的一大早,當會務組人員趕到現場時,會展服務處的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已經開始忙起來了。這個場景印象之深刻,至今記憶猶新。
在后來的十幾年里,我們幾乎每年都在成都舉辦活動。
十五年來,成都市會展辦除了名稱上的變化——會展辦改為了“博覽局”,其敬業態度、進取精神,可以說是始終如一。今年開春,來北京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會議產業大會“的城市會展及旅游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有很多,而成都市博覽局的負責人則是會議期間最忙碌的人之一——除了參加專業會議,了解行業動態,一批批地約見各類會展活動組織者,成了其日程安排中最重要的內容。
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成就了中國會展業的“成都模式”。在我看來,這個模式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政府重視程度長期處于高位。我國的大部分城市都很重視會展業,但能夠做到十幾年堅持如一,卻并不容易。政府重視,并不是一句空話。成都市政府對于會展業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會展列為城市的戰略目標之一。建設“國際會展之都”,是成都長期的發展目標之一;二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直接關心支持會展業。據了解,今年剛開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參加會展業工作會議,了解會展業發展情況,為會展行業快速復蘇打氣鼓勁兒;三是“成都市博覽局”成了國內會展業的金字招牌。十幾年來,由于機構改革等原因,國內很多城市的會展管理機構,或者取消,或者重組,變化很大,而“成都市博覽局”則成了不變的金字招牌;四是政策支持力度始終不減。會展支持政策不斷變化,時強時弱,時有時無,是現階段中國會展業的基本特點之一,而成都市政府長期堅持對于會展業高強度的政策支持,實屬不易。
二、會展業發展系統化。設立會展扶持資金對于會展業發展很重要,這沒有問題,但只有扶持資金還是遠遠不夠的。會展業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城市會展業發展,是一個典型的系統工程。
成都會展業的系統化,首先體現在重視會展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宣傳推廣、政策支持、部門協調、落地支持、執行服務等;其次,構建強有力的會展產業鏈條,提升會展業的市場競爭力。近些年來,成都會展企業,包括會展場館、會展公司、公關活動公司、技術支持企業等,在國內會展活動市場的競爭力水平持續提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其三,全市協調一致。會展業“成都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全市具有發展會展業的共識——全市各個部門、各個區域不會認為發展會展經濟是博覽局一家的事情。所以我們會發現,會展活動在各個部門、各個區域協調起來并不是很難。
三、成都會展業與優勢產業發展結合度高。成都正在建設12個生態圈、66個產業功能區,而成都會展業的重要目標是,讓每一個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都有與之配套的高端會議展覽活動。看看成都歷年主要會展活動列表就會發現,這些會展活動與成都優勢產業的結合程度正在不斷提高。
四、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精神。會展業與其它很多產業相比,是一個典型的小產業,博覽局、貿促會在政府序列中的排名也不算靠前,可我們卻聽不到抱怨之聲。相反,成都市博覽局總每年都會提出新目標,推出新舉措。成都市會展業正在開展的“建圈強鏈”,數字化、智慧化、生態化轉型升級等,就是這種進取精神的典型反映。
我們知道,城市會展業發展,沒有捷徑,唯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我們相信,由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做基礎,下一個十五年,包括成都在內的中國會展業一定能夠取得更加令人興奮的成績。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