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好幾位業界行家都提到2022年估計是一塊不太好啃的硬骨頭:疫情依舊頑固,活動的擠出效應十分明顯,從業人員流失相對嚴重,不確定性依然持續往前......因而,由此想去,積極地在理清思路的前提下做精行業準備才更為理智。至少,這樣的行為可以為公司尋求更多的確定性與連續性。
然而,基于閱歷與未來并不可知的情況下,想準確地預測2022年走向,顯然并不容易。但是,對于一些動態,我們還是可以有更多的對策。稍稍想想,至少有以下的動態值得我們高度慎重并且值得有明確的針對性措施。
公司的多元化發展值得逐步布局。這兩年離開行業的企業不在少數,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相對多元化的公司具有“東方不亮西方亮”或者“拆東墻補西墻”的優勢,一部分業務受損但其他業務有可能卻始終發展順利,因而持續的疫情沖擊始終未能將其擊垮。在嚴峻疫情之下,我們需要多換換思路,不可墨守成規。在出現一些機會或擁有一些資源的時候,我們值得利用自身優勢去把握機會,讓相應業務有個適當的淘汰,讓更新的一些富有成長性的業務成為公司新的增長空間,然后續發展更具可持續性。
項目的數字化發展值得更多介入。數字化的發展已經讓會展業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哪怕是以往的會展運營始終很風光,并不等于在眼下及今后能有以往的蓬勃發展。盡管線上展覽未必有實質性的功能突破,但會展業的數字化顯然與每一家單位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相關。疫情中的會展業發展,已經在很多方面發生變化,只是以陳舊的模式與手段想當然地面對富有更多新特征的會展業,成功的幾率相對偏低。集結一定的重點人員投入到數字會展領域并取得成就,每一家企業都需要盡早踐行。
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值得深度加強。疫情中的企業發展,可謂千姿百態。盡管疫情嚴重,各地行業主管單位限制明顯,作為有限,但始終有一批企業相對活得比較滋潤。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擁有的優良資源。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充足的資源會讓公司運作更有空間。對于每一家公司而言,未必就沒有資源,但需要梳理。我們可以專門抽時間在上下游客戶中理一理思路,找到那些我們特別值得合作的優質資源,注重整合與優化,讓公司的發展更有依托,而不是隨波逐流或隨時葬身大海。
風險的多層面控制值得繼續提升。或許在以往很多年的運作中,有些企業幾乎沒有風險控制的概念,從而使得自身在疫情或者其他事件中有點弱不禁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直接走向消亡。疫情的持續影響以及多點的反復沖擊,應該讓公司有足夠的警醒。降低成本也是增加利潤的重要方式,減少風險自然是使公司長存的關鍵手段。會展從業人員在策劃中一定有風險預案,然而卻有一些公司在運營中忽視了這一點。在現實看來,風險類別很多,需要我們在未來有更多的戰略性對策去化解風險。
動態的整體性引領值得大力推動。疫情當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能全是抱怨或者是等待。那些有想法的企業,始終會有新的動作,不斷形成新的發展動力。杭博文創發布會、嘉諾慧展喬遷產業園等,都是疫情中傳來的全新動態。抱怨更多體現的是無能,等待自然體現對于現實的沒有章法。盡管場館受限制,盡管出行受影響,但只要我們思路活躍,資源足夠,我們總能階段性地形成新思維,創設新氣象,使核心員工的思維處于亢奮狀態,在集思廣益的頭腦風暴中產生更多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好辦法。
精準的項目取舍值得深入開展。也就是在疫情過程中,更多公司開始明白精準開展項目取舍的重要性。一家公司,無論怎么說其資源相對于管理目標而言都十分有限。想做到全面開花,顯然十分不理智,很不現實,那也就意味著我們有必要將最優質的資源投向更為重要的項目中。不時看見一些公司,將大量名目繁多的項目攬于一身,對于成本、收益、風險等思考不多,因而盲目成分很多,動不動就會拖后腿。這樣的項目布局對疫情中的企業個發展十分致命,公司很容易在瞬就離開行業市場。
明顯的項目遷移要更早加以設計。大量文體活動將在2022年逐步落實,這也就意味著相關城市在具體的展會落實中明顯有具體困難。比如亞運會的召開需要征用杭州不少場館,意味著杭州主要場館在開年某個較早的時段開始就不能繼續承辦展會,意味著很多的展會的檔期必須做出盡早調整,說不定還要往其他城市暫時性遷移。到新的地方舉辦展會,有時會有些水土不服,與當地部門的接洽可能會有難度,對方的運營環境也需要逐步熟悉。相對而言,盡早了解并加強主動接觸,一切會更加自然、成功。
因而,2022年的會展業發展,其實并不會太樂觀,這也就提醒我們要盡早布局,爭取在比較清醒的時候對明年的業務進行更為系統的梳理,更早地集思廣益而形成藍圖,并階段性地對其做出一些相應調整,盡可能將疫情對公司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疫情是磨人的,至今異常糾結,但無論如何,疫情終將過去,不可能永遠是常態化,因而我們每一位從業人員都要提起精神,化抱怨為動力,化等待為積極思考與主動作為。機會是給有想法的人準備的,相對而言他們也會有更驕人的業績。
來源:明說生態會展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