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公眾號 會議圈
如題,本文的副標題是:會展行業的后發優勢與行業引領
在投資領域,投資者總是問問硅谷、歐美有沒有對標的企業,然后再決定是否投資一家新的企業。初創企業也是先看看歐美、硅谷有沒有成功的先例,然后決定是否值得投身這項事業。
我們創辦一個新的展覽,也總喜歡看看歐美有沒有對標的品牌站。制造業的展覽會對標德國,消費類的展覽會對標美國,這基本上已經是行業慣例。
當我們創辦一個會議品牌,基本上也有以上的邏輯。在saas軟件服務領域,也是一樣的,唯歐美馬首是瞻是過去一代人的基本邏輯。這個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后發優勢(Advantages of Backwardness),后發優勢是發展經濟學的重要概念。
為什么后發會有優勢呢,主要是降低了試錯成本和風險。
在一個封閉系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是越來越大的,但在一個開放系統之中,差距會越來越少,因此二戰以來,國與國(特別是中國與歐美)的經濟發展(無論是經濟增長的速度還是質量)是出現了先拉大后縮小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后發優勢的鐘形曲線。
中國科技企業近年來在某些領域開始出現引領行業的標志是華為提出進入“無人區”。進入無人區意味著無人可抄,只有自己摸索。這就意味著獨自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是一旦創出一條路,也會形成先發優勢,先發優勢的好處也不容置疑。
先發優勢具有定價權、話語權、制定標準協議的權利。但先發優勢離不開創新,尤其是持續創新的能力。中西制度談不上優劣之分,但創新能力我們確實與領先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過去30多年,尤其是近20年來,我國會展領域得益于成功加入了世界體系(開放體系),龐大的市場引力與后發優勢引領了這一輪飛速增長。隨著改革紅利、開放紅利、后發紅利的消失,創新是會展人的唯一出路。
盡管去全球化有點聳人聽聞,閉關鎖國也是幾無可能,但有兩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們能直接copy黏貼的話題、展會輕易的復制已經不再。疫情暫時割裂了全球市場,以內需為導向的創新勢在必為。
創新是我們這一代會展人的唯一出路。
在這一開放體系之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場館建設引領世界、展覽體量、面積體量已經縮小甚至趕超,但是靠賣光地、賣展位、賣人頭的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會議展覽成為行業的指數、風向標、創新孵化器、融合平臺、內容公司、數字媒體還有20年的差距。
因此,創新是我們這一代會展人的唯一出路。
有一句名言: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there (以往成功的因素恰恰是下一步的絆腳石)。因此,創新是我們這一代會展人的唯一出路。
中國科技企業,自稱走進“無人區”的只此華為一家,光靠一個華為難以引領中華的復興,創新需要的是千帆競發、氣象萬千,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氣勢和擔當。
因為創新意味著風險,創新意味著不要等到條件完美時才干!
張凡老師說線上展覽不會成功,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看到成熟的盈利的模式,或者并未品嘗到成為B2B數字營銷企業的滋味。
圣雄甘地則說: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world.(欲變其世,先變其身)!如果您已經看到了即將發生的變化,那么就不要成為一個變化的旁觀者,成為前浪!盡管前浪也會死在沙灘上。
數字時代,千帆競發,只爭朝夕,你等一項工作所有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才開干,別人升級換代的產品又出來了,你永遠比別人慢半拍,那時只有關門倒閉的份兒。創新意味著行動大于計劃!
這個時代,只有創新才能生存,只有突破性工作才能走在行業和時代的前面。每一個會展人都在準備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各種不確定性,去擁抱不確定性,在其中成長和進步。
今天,我們看到了阿里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已經布局傳統會展,他們帶來了強大的云設施、云計算、云客戶、云數據,當他們都在義無反顧搶灘線上會展的時候,那么當我們還在猶豫的時候,必然會倒逼一批先行轉型者。
薛定諤說在《生命是什么》之中引入了熵的概念,他指出,生命的本質就是能夠持續吸收負熵。那么創新是一樣的,創新意味著創造藍海,藍海就是負熵的海洋,負熵意味著更高的認知、更好的內容、更精準的客我關系、更優化的資源匹配效率。
創造負熵,吸收負熵是創新的核心能力!在這個創新的時代,我們每天信心百倍,愿我們的同伴們都成為時代的見證者!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