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常態化以來,線上展會從熱點開始到了實踐階段,但線上會展模式是什么,怎么做,各家有自己的模式和解釋。
要回答線上會展是什么,先回答不是什么。
首先,線上會展肯定不是簡單的照搬傳統線下展會+觀眾注冊網站+展商列表+邀約觀展和分享。
其次,線上會展也不是簡單的整一個視頻直播、VR/3D展位的簡單嫁接。
最后,線上會展不是疫情時代的權宜之計,也就是說用線上的手段取代線下的展示、觀展、洽談,而是持續化的運營。
要回答線上會展的模式是什么,先回答線上會展的模式不是什么?
首先,我不認同線上會展的免費模式,免費就是沒有承諾,沒有約定,沒有信心。
其次,我不認同線上會展就是搭售。即,既不是購買線下展位贈送線上展位,也不是購買線下展位,少量收費享受線上權益,更不是強制購買線上的服務才能獲得線下展位。
最后,線上會展應該有專門的運營團隊和模式。
通過以上的兩個否定的回答,這就回到了本文的正題——線上展會應該摒棄線下思維。
線上和線下的運作模式和盈利模式不一樣,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其一,線上展會的運營需要專業的團隊,需要對人才結構進行優化。
除了需要有懂行業的銷售和專家之外。還需要有線上運營技能的人才,數字營銷、大數據、數據運營、商業智能、數字化咨詢等與信息化、數字化相匹配的人才結構。這就對傳統展會而言帶來一個天然的門檻。
其二,線上會展應該擺脫線下場景思維。
我個人比較認同線上會展應該是常態化的全年化的,這就符合在線化。而不是每年為了配合線下展會,同期在線上搞直播、互動等活動,展會結束之后線上也就死氣沉沉,這樣的線上展會價值不大。
我覺得線上展會不一定非得有數字化的展區平面圖、線上的展位圖、虛擬展廳、虛擬展臺。因為既然是全年運營的,那么這些與展館和展廳相關的地圖和展示就是多余的。
線上展會也沒必要一定與線下展會的展期掛鉤。展品和展商也沒必要有展屆的概念、也沒有必要有展位號、虛擬觀展證件之說。
總之,線上運營就是常態化的在線,7*24*365符合在線的趨勢。
其三,線上會展需要有獨立于線下賣展位的獨立的盈利模式。
既然線上展會是全年的,那么就應該按照按月、包年的模式來付費。線上的展會究竟怎么計價呢?我覺得應該參考數字化的營銷科技公司的模式,這是線上會展轉型為數字化的營銷科技公司的一個選擇。
以下是120年歷史的營銷科技公司THOMAS的線上賣家(可理解為線上展商)的權益計劃。用微收費、零售化的、on-demond按需收費換取傳統的一次性的線下展位收費,盡管看起來每家收到的錢不多,但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線上展會與線下一樣,都需要規模效應和網絡的外部化效應。
直播嗎?VR嗎?我覺得這些都是技術方面的。線上會展的核心是這個行業專業的數字化的社群和數字化的人氣。技術是手段,目的是促進線上的展示、交流、互動、信任。
電商的核心是交易,是線上展示、洽談和購買行為。線上會展不是電商,這與展會的屬性是相關的,展會的本質并不是要達成交易,而是促進信任、促成交易,真正的交易還是在線下。線上是一個社區,是一個連接,是一個學習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因此線上會展模仿電商模式是不會成功的。
最后總結,線上會展不是權宜之計,線上會展是持續化的專業運營,需要專業人才,需要投入,需要轉變線下思維另尋運營思路,圍繞展會的核心賦予技術力量。線上會展不是要取代線下會展,線上會展也不是要革了誰的命,而是一種全新的模式和范式。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