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5G不只是要改變人們的生活,它的使命是要改變社會,是要提升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這樣看來,5G時代,每人擁有一部可以玩轉視頻的新手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關鍵是要讓5G深入到我們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現代社會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議展覽場館,自然也不會例外。
上網一搜就會發現,很多場館都說自己已經被5G信號所覆蓋。這肯定是一件好事。有關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9月初,我國已建成5G基站48萬個。這種速度不可謂不快,可這個數字距離組網完成所需要的近1000萬個,還有很遠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會展場館而言,早日獲得5G信號,就有可能在這方面搶占先機。
有了5G信號,會展場館5G的問題就解決了嗎?實際上,這個問題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很多。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確定的指標,5G網絡的連接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0的6次方,大約相對于10萬臺設備??刹⒉皇撬袇^域都能夠享受這樣的待遇。電信部門根據人口密度將信號覆蓋區域分為六類,并據此規劃大小基站的數量及密度。六個分類中排前面的是“密集市區”、“普通市區”,排在后面的是“鄉村”、“限建區”等。會展設施所在區域大概率不在前兩個分類當中。按照有關規定,電信部門還會特別照顧城市的“基礎設施”,包括機場、車站等。這個“基礎設施”的單子里應該沒有“會展場館”。那么,會展設施所在區域屬于哪個類別,信號密度如何,就值得討論了。
你可能會說,跟電信部門打個招呼,多加一些基站不就行了嗎。問題沒有那么簡單。第一,5G基站的建設成本很高,日常維護成本---電費等也不低,所以電信部門主觀上并不愿意多建基站;第二,這兩年屬于5G快速發展期,急需建設基站的地方很多,“會展設施”能否排在前面,就不知道了;第三,5G頻段高,傳播和穿透損耗大。換句話說,5G信號是室外容易室內難。會展活動,絕大多數是在室內。也就是說,會展場館要解決5G問題,除了擁有足夠多的覆蓋室外區域的“大基站”之外,還得布置數量更多的“小基站”,以增強室內信號。這顯然會增加成本,而且數額不會太低。
會展場館是專門舉辦中大型會議、展覽、活動的地方,大量人員聚集是常態。也就是說,會展場館的5G解決方案,只是簡單覆蓋是不夠的,需要“特別處理”。
我留意到,一些地方政府在開展5G規劃的時候,特別提到了會展場館,希望能夠給予特別照顧。然而綜合分析,由于涉及到電信部門的工作規劃與利益問題,只是簡單地說領導重視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具體問題,還得需要場館方自己想辦法解決。
公開資料顯示,國內一些會展場館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示范。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周圍已建有12個宏站(大站)、8800多個小站和直放站,5G信號可以滿足12萬人通信需求。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包括周邊區域在內,已部署了130個5G宏站、將近2800個室內小站,做到紅線范圍內信號全覆蓋,重點場館及區域高密度信號覆蓋,可以滿足無人駕駛、智能機器人、網絡直播等需求。
面對5G建設的高昂成本,對于大多數收入狀況、盈利水平不是很好的會展場館而言,的確是一個難題??蓴[在我們面前的選項有多少呢?把5G通信的事情推給主辦方,顯然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進入5G時代,會展活動組織者、參會者、參展商的選擇會越來越明確——一個連5G信號都不能充分保證的場館,很難會成為首選。
對于會展場館而言,要解決通信和網絡問題,5G只是其中之一,光纖接入和Wi-Fi服務也不可少。
如果說5G滿足的更多的是會展活動參與者個人的通信與網絡需求的話,那么會展活動組織者、參展商等的特殊網絡需求,則需要通過光纖接入和局域網的方式來實現。
可以想見,面向未來,不僅是那些智能化、網絡化專業的會展活動才需要高帶寬、大流量的網絡條件,普通會展活動也差不了太多。在這種情況下,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光纖接入就變成了主辦方的一個重要選項。據了解,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具備了為組織方提供萬兆有線寬帶接入服務的基本條件。
從會展活動及參與者的特點看,除了5G之外,場館方提供基本的Wi-Fi服務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對于組織者、參展商、參會者而言,使用Wi-Fi的成本更低。3G、4G時代,很多場館方在Wi-Fi服務方面都是抱著應付的態度——說是有信號,可實際上基本不能用。到了5G時代,再應付就很難了。這可能也是西方國家會展場館現階段密集升級網絡條件的主要原因。
與通信領域的4G、5G大致相同的是,Wi-Fi也由原來的Wi-Fi4、Wi-Fi5升級到了目前的Wi-Fi6。與上一代相比,Wi-Fi6具備更高的傳輸速度和吞吐量,信號覆蓋范圍更大,節能效果也更好。從性能指標上看, Wi-Fi6與5G基本相當,低延時、高速率,能夠確保會展活動現場的網絡體驗效果。據了解,很多電信公司、技術公司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局域網解決方案。
由此看來,3G、4G時代只是信息革命的序曲,5G時代才是信息革命真正的開始。會展場館,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舞臺,在這場信息革命中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我們拭目以待。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