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中會”被通俗理解為“展帶會”,通常是以展覽為主,在展覽期間(或提前)舉辦的會議,這里的會議多數處于從屬地位,這里的會議往往是為展覽服務的。
“會中展”和展中會恰恰相反,會中展是處于從屬地位,會中展是為會議服務的。一般而言,會中展是在會議室外的前廳(Foyer)舉辦,因此以很小的標攤為主、少部分特裝展位為輔,甚至就是很簡單的高腳凳桌椅+易拉寶/電子顯示器就可以了。
以上關于展中會和會中展的對比分析具體見《“展中會”與“會中展”有什么區別?》
不管是展中會還是會中展,可以看到一個趨勢是會與展的融合,特別是在B2B貿易類(trade show)之中是越來越明顯,也成為一種標配。
那么,為什么展中有會和會中有展是一個必然趨勢呢?
我想主要原因是因為分工越來越細,細分行業越來越長,產業鏈變長了,產業復雜了,知識體系也復雜了。因此,需要不僅有展示,更需要交流知識和經驗。
所以展會的本質是展示的物質產品,交流的是附加在展品和解決方案之中的知識和信息。
是知識和信息的增長帶動著展會的成長和發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在1986年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把知識完整納入到經濟和技術體系之內,并使其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
保羅曾大力推薦過一本書,是物理學者塞薩爾·伊達爾戈寫的《增長的本質》,看完這本書,我們對知識、信息秩序對促進經濟增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很好的理解展會的物質和信息雙重屬性。
伊達爾戈的核心觀點是:經濟增長是因為信息的增長(特別是信息秩序的改變),信息增長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
伊達爾戈認為信息本質上也是一種“物理秩序”,信息是物質的。作者曾舉例:頂級豪車布加迪威龍,250萬美元,一旦撞到墻上,就成了廢鐵,價格跌到零,是因為秩序遭到了破壞。我們今天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領域的IC芯片是越來越小,但芯片能力卻越來越強,其本質也是因為分布在芯片上的硅原子的排布方式發生變化,所以其能承載的信息越來越多,所以信息的本質是物理秩序。
同樣的零件,因為組合方式不同,也就是物理秩序(組合方式就是信息的組合)不同,價格天壤之別。新產品的革新,原材料沒有什么變化,能夠創造更好的產品,原因也是如此。
信息只有實物化、具體化,才能為人使用,產品就是想象力的延伸和具體化。人們將知識、技術、想象力,疊加在一起,將一系列物質重新安排秩序,才有了蘋果手機。
所以產品就是想象力的具體化。我們可以用這一觀點,重新看待展會的物質和信息屬性。
隨著知識技術越來越復雜,越不容易被學習和積累,在世界范圍內,分布也越來越不會平均分布。
越簡單的知識和技術,普及程度越高,對應的,相關產業普及程度也越高。所以,早期的展會,其知識含量很低,需要的信息的交流程度就不高,比如說七八十年代的玩具、襯衫、農產品等貿易形勢,技術要求不高,相應產業在大多數國家都能普及。
但是越復雜的知識技術,就越難普及,產業越集中在少數國家。比如光學儀器、飛機和醫療影像設備等,幾乎集中在比較發達的國家。這些展會也就集中在發達國家,我們出國參展,看起來是是看展品,本質上是去學習技術,學習新知識和新理念。
作者提出進出口貿易其實也是一種想象力的交易。有時一個國家實現了一般意義上的貿易順差,但在想象力交易的意義上可能是逆差——想象力逆差,因為其產品的知識含量不高。比如,2012年,巴西向中國出口了價值410億美元的產品,進口了價值334億美元的商品。從數字來看,巴西是貿易順差,但巴西是用鐵礦石和大豆,換取電子產品和化工品,在想象力貿易方面,巴西是貿易逆差。
在展會領域,中國到了從量到質的發展階段,本質上應該是進入一個想象力的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發展,產品的形態發生變化,知識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不僅展會不會消失,反而更需要知識的交流。因為積累知識和技術,無論對個人還是組織而言,實際上都不容易,需要交流,需要外在物化的具象化的展示,這就是展覽的本質。
小塊的知識技術更容易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但制造復雜產品的知識技術則必須有一個很大很復雜的網絡積累。展會是一個物質、知識、信息、精神的聚合平臺,組建了一個網絡——知識的網絡、人脈的網絡。而傳播和復制強大的網絡,不像轉移一小群人那么容易,這也是為什么展覽做大了不容易被復制的原因。比如,七巧板游戲。移動一個復雜產業,就像把一個七巧板從一張桌子移到另一張桌子上去。當七巧板被細分的塊數越多,移動難度越大。因為如果不能同時移動所有板塊,拼圖就會分崩離析。
所以一個“移動七巧板拼圖”的簡單方法就是,把其中幾塊移到一個已經有同一個拼圖的剩余部分的桌子上去。在已經有很多所需“拼圖”的地方,產業更容易成功。在會展領域,這就叫做會展的集聚效應、虹吸效應。
在已經有某種產業所需的大量知識技術的地方,這種產業就更容易出現,因為已經有相關產業發展起來了,與之相關的展覽也容易辦起來。
經濟結構越復雜,越容易具備優勢,國家如此,企業也是如此,展覽也是如此,而經濟結構復雜的本質是技術和知識的復雜。
評價一個展會與另一個展會結構的復雜程度,可以用exhibition complexity index,具體而言就是有沒有行業頂尖的知識和信息交流的人脈網絡和交流平臺(論壇、沙龍、研討會)。
在場館建設領域,為應對知識和信息結構復雜化的一大趨勢就是,近年來建設的會展中心,對會議設施的比重在提高。而以往是展覽中心和會議中心是分割的,未來是合體的。
在北美,convention center(會展中心和會議中心的結合體)其會議設施的面積很大,據不完全的抽樣統計,以加拿大為例,會議設施(含多功能大宴會廳)與展覽面積的比例是0.4-2之間;美國的這一比例是0.2左右。
加拿大的抽樣調查(會議/展覽面積比)
美國的抽樣調查(會議/展覽面積比)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有20萬平米,51間會議室面積不到1萬平米,會議/展覽比只有不到0.05,不足北美的10%。
所以新建場館,一定要重視這個趨勢!光有全球最大的室內展示面積是不夠的,會議呢?是否有全球最大的無柱多功能會議大廳和足夠面積的分會場?
來源:會議圈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