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儲祥銀
記者:會議雜志 閆偉
穩中求進——這是國家在十四五計劃時期提出的發展基調。對于服務產業中的會展業來說,遵循基本的市場規律和基本原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最佳選擇。不可否認,在遭遇突發事件——新冠疫情的影響之后,全球的會展業都面臨停滯的局面,要在短時間內恢復并不樂觀。中國會展業一樣如此,但幸運的是在國家全力努力下,在抗疫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為會展業的逐漸復蘇帶來了先決條件。本刊記者參訪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先生,針對當前會展業恢復以及“十四五”期間會展業發展趨勢等話題進行探討,也為會展業從業者帶來建設性建議。
儲祥銀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世界會展業都進入到“寒冬期”。與國際市場無法大規模舉辦線下活動的境況不同,中國的會展業正在逐漸恢復,“2020年會展業正式開始恢復的標志性是2020湖南汽車展覽會,作為疫情有效防控下全國首個恢復的大型室內車展,湖南車打響了新冠疫情防控條件下會展業復展第一槍,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會展業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儲祥銀告訴記者,正是從2020年5月開始,國內一系列的會展活動有序開啟,各類線下展覽、會議活動在滿足安全防疫的前提下恢復舉辦。與2020年上半年相比較,下半年的會展業“好戲連連”,重新復蘇的會展業也讓會展人恢復了信心。“從目前統計的數據看,2020全年會展活動數量和面積都比2019年減少了50%。但下半年,恢復發展形勢較好。根據上海市商務局的統計,2020年6-12月,上海舉辦展會面積1067萬平方米,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近90%,25個10萬平方米以上展會均在下半年舉辦,大展數量與去年同期持平。長沙、成都、廣州等城市會展業恢復發展勢頭喜人。”儲祥銀認為,數據雖然下降,但是其代表的意義非常重要,這對中國會展業來說就是非常重要的信心。
會展業情感交流、互動體驗十分重要,會展業注重線下的對接洽談和交易。“雖然經歷了6-8個月的停滯,但是會展活動還是以較快的速度恢復過來了。”儲祥銀告訴記者,即便是在2021年年初因為疫情的反復,北方部分城市暫時性停下進一步恢復的腳步,但是在2021年3月以來,不斷有城市的大型會展活動陸續舉辦。而這其中,也出現了一些非常明顯的變化,“我一直認為現在會展業出現的增長是一種‘恢復性增長’, 一些展會、乃至一些城市,會展不僅限于恢復舉辦,還呈現出規模增長的勢頭。”儲祥銀表示,廣東會展組展企業協會統計,廣東超過10萬平方米的會展活動已經超過10個,這說明大型展會也已經開始復興。“特別是美容類、消費類展會,未來可能都會出現爆發性的增長。”以今年4月份的成都春季糖酒會為例,其展覽面積創造歷屆之最,達到21.5萬平方米,參展商高達4106家,不難看出,可控條件下,線下展會仍然充滿生機和吸引力,這也是體現出國內消費需求強大的增長潛力,更是體現出產業鏈雙循環下的強大驅動力。
突如其來的疫情確實給正在蓬勃發展的會展業帶來了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雖然目前已經呈現出逐步恢復的局面,但是給會展行業造成的后果確實有目共睹。大型會展活動接連停辦或延期,會展活動人數驟減,會展從業者流失等,“其實相比較來說,我認為更應該從一個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次疫情的影響,對會展業來說也是一次結構性調整的契機。”儲祥銀對疫情影響的看法是站在較為樂觀的一面,他認為當前的會展業產生變動,是給了中國會展業倒逼發展的機會,也是結構性調整的好時機。
以往對中國會展業的詬病多集中在“散”、“亂”、“小”等方面,看似從業人數和企業眾多,但分散性的布局無法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特別是一些企業并非是具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優質公司,“面對這樣大型或者突發型的事件,一些業務單一、競爭力不強的企業戶承受不住,轉型、倒閉在所難免。”儲祥銀分析,疫情之前的一些會展企業業務單一,其學習能力和管理規范程度不高,肯定會被逐步淘汰掉,可是也有一批有非常充足準備或者后備力量的企業,在這次疫情之后發展得更加優秀。
“相比較看數據,我更希望看到一些企業是通過什么方式在這次疫情期間活下來的,而且更愿意了解他們的成長對于中國會展行業未來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儲祥銀告訴記者,希望各地政府對中小微企業進行適當的扶持,通過各類政策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但更應該優化會展發展環境,推進強強聯合,結構性重組,為日后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由于世界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大范圍的全球流動性仍然是不樂觀。“我個人希望在2022年,中國的會展業完全恢復,但還是要看具體情況。”儲祥銀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中國會展業發展要分兩步走,2021、2022年處于恢復階段,希望經過努力,在疫情防控有效,不出現大規模反彈條件下,我國會展業能在2022年底恢復至,2019年水平,或接近2019年水平。2023年以后的三年,我國的會展業也將呈現出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的發展趨勢。談到我國會展業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趨勢,“與全國經濟發展軌跡一致,中國會展業外延規模性擴張的高速增長已經開始轉向內涵式提升質量和效率的新發展階段。”儲祥銀認為,我國的會展業未來五年,堅持適度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結合,保持會展經濟規模的同時,更應該在配合新市場特點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創新。
題材創新。在經歷過低迷期之后,將來會有更多面向大眾的消費類展會出現,“特別是一些新消費題材的展會,比如剛剛在海南舉辦的‘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類似的消費類展會將會越來越多。”儲祥銀分析,與傳統的展會題材不同,在新經濟和新市場的雙重影響下,展會題材將會有更多創新,比如跨境電商、新消費經濟等,都是可以有所作為。當然,還有之前面對國際市場的展會將會面對國內市場開放,文化和旅游結合的題材也將逐漸流行……總體而言,題材的創新是不可逆的趨勢。
技術創新。線上會展在2020年快速發展,無論是會議還是展覽,都在采用線上的解決方案。“線上會展并不會從根本上解決會展活動的痛點,雖然線上流量和數據非常亮眼,但是實際成交效果和參展體驗方面還是有待提高。”儲祥銀告訴記者,線上方式并不能一勞永逸,而更應該在線上技術和解決方案方面進行創新,為線下展會提供更好的補充,以實體展會為主,幫助參展參會人更好的參與其中。
服務模式創新。“服務是會展業的根本基石之一,未來如何做到服務創新,是現在很多會展企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儲祥銀認為,在面對新的市場環境,會展業的服務對象和模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僅是把展會推到線上,還要形成“o2o2o”的新商業模式,線下線上融合,互為支撐,共同推進會展服務模式創新。會展模式創新不僅限于線上線下融合,更不是簡單地把線下會展活動搬到線上。會展模式創新還包括會展的跨界和會展產業鏈的融合。與傳統組織展會模式不同,疫情之后,越來越多的主辦方更愿意與不同行業中的精英企業合作舉辦展會,又或者在參會人群互為買家的前提下,同時舉辦產業鏈中不同部分的專業展會,“更為細分的行業發展需要會展業做出相應的創新,幫助行業打通產業鏈。”儲祥銀告訴記者。此外,在服務手段方面也需要不斷創新,利用數字技術為會展業帶來更多增值服務。
從始至終,會展業真正的價值并未改變,即便遇到突發的疫情,以及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如何服務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是會展業重要的課題之一。不斷興起的會展城市對產業會展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高質量發展是未來會展業發展的目標,也是“十四五”會展行業的主要任務。“產業會展已經深入人心,城市規劃中也已經將產業會展列入其中,每個城市也希望通過會議會展活動來為城市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儲祥銀告訴記者,城市結合傳統的優勢產業,利用會展活動聚集各種優勢要素,做大做強優勢產業,這是許多城市都在努力的方向。
“其實當前地方政府在真正實踐產業會展時也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從更加全面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儲祥銀說,越來越多城市著力于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但往往受制于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完善程度不高,在組織會展活動方面也遇到新的難題。“對于城市來說,更要細分產業領域,結合城市的發展定位,才能更好把產業會展與城市發展結合完善。”會展活動可以幫助提升城市美譽度,同時通過會展活動,城市也可以達成招商引資的目的,儲祥銀認為,城市的會展主管部門需要對城市產業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產業主管部門緊密溝通,有效結合,“有時候切入點越小越精準,反而更容易突破。”特別是在戰略新興產業方面,通過會展活動聚集其發展的要素,加速產業化進程,才能為城市發展新型產業創造更有效的抓手。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而蓬勃發展的中國會展業遭受到疫情的沖擊是客觀存在的,按照當前的各項工作節奏來看,“十四五”中國會展業將實現穩定、持續、高質量增長。按照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的分析,“堅持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會展業的發展基調。新形勢造就新局面,在面臨經濟內外雙循環新格局、行業結構性調整的復雜情況,會展業仍舊發揮其本來的價值,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為國家經濟和城市產業帶來全新驅動力。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