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
——習近平主席
只要打開學習強國,每天都能看我國政府參與國際論壇峰會,各級政府舉辦國際國內峰會和博覽會,也能看到國家領導人為某某論壇發賀信、致辭的新聞。中國政府親力親為參與籌辦各類產業大會、行業論壇、博覽會不僅頻率高、規模大,影響力也很大,成為中國政府參與社會經濟治理的一種模式。
中國政府主導的盛會模式
中國政府特別熱衷辦大會、大展、節慶、賽事活動。通過舉辦一場盛會活動,搞活一座城。由此還引出了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盛會模式”。所謂盛會模式起源于2008年的奧運會和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通過舉辦世界級、國家級的大型盛會活動,快速推進城市基礎建設,特別是軌道交通、專業場館、賓館酒店、文娛設施、城市公共休閑空間、網紅地標、城市功能再造、老城區改造、產業升級。來辦一場盛會可能看起來花了數千億,但撬動的宏觀經濟價值是萬億級的,帶來了新的宜居環境、產業環境、營商氛圍、精神文明、居民的愛國愛家的自豪和自信。
以上盛會模式基本已經形成了中國路徑,通過申辦和引入國際重大節慶、盛會、賽事活動,推動城市功能升級和騰籠換鳥式的產業升級,因此奧運后的盛會活動紛至沓來,如,成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杭州亞運會、冬奧會、世界技能大賽。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習主席親自出席的(含連線的)、寫賀信的盛會活動呈非線性的上升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的盛會模式,以及我國政府積極通過盛會活動參與社會經濟治理的行為。
盛會模式比較成功的是廈門、杭州和青島。廈門由于舉辦過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杭州舉辦過G20峰會、青島舉辦過“上合青島峰會”,實現了盛會模式對城市品牌、城市更新的重塑。2018年,對青島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6月10日,上合青島峰會成功舉行,這也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成果最多的一次峰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峰會的成功舉辦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強調舉辦上合峰會,為青島、為山東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希望認真總結“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的有益經驗,推廣好的做法,弘揚好的作風,放大辦會效應,開拓創新、苦干實干,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這也是習主席第一次正式提出“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也是對政府盛會模式的肯定。
盛會模式的成功,有其宏觀發展環境:城市化還在快速發展,產業在升級,而經濟發展需要精神文明和價值觀的提升,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與對美好環境的需求上升。這些因素都需要政府發揮影響力,通過盛會這種短平快、高效的城市營銷活動讓本地市民享受福利,讓城市獲得世界的目光和尊重。因此,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也是很多城市,特別是新興二線城市晉級一線城市的跳板,三線城市實現新二線城市的“量子躍遷”。
政府會展助推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
然而盛會是屈指可數的,除了以上盛會模式對宏觀經濟、城市發展帶來的盛會效應之外。還有另一種政府大會,那就是產業大會。政府肩負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責,招商引資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地方政府的核心任務,是需要調動所有資源和手段去實現的目標。產業大會就是地方政府連接央地關系、政企關系(招商引資)和產業合作的重要平臺,通過產業會的集聚效應帶來人流、資金流、投資機會、企業落戶、項目落地的機會。
目前,每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基本都有2-3個省部級的產業大會,比如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江西南昌的世界VR產業大會、天津的世界智能大會、重慶的智博會、貴陽的數博會、無錫的物博會。
大到一省一會,小到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政府會展承擔著產城融合、產業融合的新的使命,政府會展在雙循環與大循環兩個循環之中發揮著新的擔當。通過舉辦政府會展,就發展經濟而言,其所能調動的資源和采取的行動遠遠超過主流經濟學強調的“公共服務”或“公共物品”范圍,地方政府通過政府會宣講地方經濟和社會環境、投資和扶持政策,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創造環境,它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深度參與者,這一點在舉辦政府會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政府為什么熱衷于舉辦政府會?
從歷史傳統與政治文化而言,作為儒家特色的東亞文化,并非以宗教作為主導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也沒有形成強大的公民社會,這就特別需要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治理作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發揮著有為政府的宏觀協調作用??偟膩碚f,對企業至關重要的生產要素,地方政府幾乎都有很強的干預能力。其中土地直接歸政府所有,資金則大多來自國有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和政府控制的其他渠道,比如國有投融資平臺。對于勞動力,政府控制著戶口,也掌握著教育和醫療等基本服務的供給,還掌握著土地供應(包括園區土地開發、產業規劃、項目運作),直接影響住房分配。而生產中的科技投入,也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公立大學和科研院所。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有財稅政策、產業政策、進出口政策等工具,都可能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
這種“混合經濟”體系,不是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說的政府和市場的簡單分工模式,即政府負責提供公共物品、市場主導其他資源配置;也不是簡單的“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模式。而是政府及其各類附屬機構(國企、事業單位、大銀行等)深度參與大多數生產和分配環節的模式。在我國,想脫離政府來了解經濟,是不可能的。政府會是了解中國特色的經濟的窗口,是參與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平臺。
不僅是當代的政府注重會議,上古以來的天下共主就通過召開諸侯會盟來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安全、外交、防務、水利、交通、勤王等事務。西漢還召開了“鹽鐵會議”,鹽鐵會議的地位相當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甚至更高。公元609年,隋煬帝在甘肅張掖的焉支山召集的西域諸國舉辦“萬國博覽會”,規模盛大,堪稱國家級國際進出口博覽會的始祖。
近年來,隨著我們的國際經濟社會地位的提高,四個自信越來越扎實。據悉,我們國家也在組織學術機構編寫屬于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對于五千年文明是說不過去的,我們的經濟體系的核心思想是注重民生和發展,注重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而且是發揮到極致,沒有中國政府干不了的事情,只要政府重視就一定能實現。
主辦政府會展需要很高的專業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都與有為政府的地位密不可分。政府會盡管占整個市場的份額不到5%,也并非商業性活動,但是,政府會在政治性、產業屬性上的重要性確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政府會體現了政府的產業發展導向、國家和城市發展戰略、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和價值觀、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因此主辦政府會有高度和戰略性,影響力和公信力都很強,辦會講究嚴格的層級匯報機制、程序規范、流程嚴謹、分工明確、組織嚴密。
也正是因為政府會程序和流程很復雜,重要性也很高,風險也很大,預算審批也很嚴格,因此承辦和服務政府會的專業性要求也很高。在美國,為此還有一個專門的社團組織——政府會議專業者協會(Society of Government Meeting Professionals)。政府會議的從業者也需要接受繼續教育培訓和行業認證,政府會成為會展活動的一個細分領域。
作者:楚有才
來源:會議圈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