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以下簡稱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于2月4日開幕。目前,北京冬奧場館功能設計已通過各專項運動國際組織驗收。創造豐厚冬奧遺產、為主辦城市和國家帶來長期收益,是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奧理念的具體行動。1月19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集(2022)》發布,包括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和區域發展七個單冊。其中,“冬奧場館賽后利用”在報告中赫然出現。
“奧運遺產”概念源于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其后不乏奧運會使舉辦地受益的例子。比如,工業沒落的英國倫敦東區在倫敦奧運會后華麗轉身,俄羅斯國際奧林匹克大學在索契冬奧會后設立等。
里程碑式的轉折發生于2014年頒布的《奧林匹克2020議程》。這一由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提出的一攬子改革計劃提出,申辦奧運的過程應“關注可持續性和遺產”,國際奧委會應在舉辦城市和其他機構的支持下,長期評估和監測對奧運遺產的利用。
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為《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后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產的奧運會。2017年9月,北京冬奧組委就在總體策劃部單獨設立了遺產處。此后,遺產協調工作委員會成立,遺產戰略計劃發布,第一份遺產報告發布……北京冬奧會的籌辦過程始終貫穿遺產理念和實踐。
在筆者看來,奧運場館的運行設計為會展場館樹立了一個標桿。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夏季奧運會首次提出運行設計概念。相關統計顯示,這一屆夏季奧運會為美國喬治亞州帶來51億美元經濟效益,是奧運會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商業成功案例。這一屆奧運會也因此被稱為有史以來商業味道最濃的奧運會。在商業動力驅使下,奧運場館運行設計應運而生,通過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強、溝通管理等,盡可能解決商業、競技和設施之間的矛盾和問題。
運行設計是建筑設計師針對建筑或環境的特定要求,以活動發生地點的建筑或場地設計及現狀條件為基礎,對活動運行期間的空間分配、人行和車輛流線及運行所需的臨時設施進行的妥善安排和布置。空間布局、功能配套、設備設施、車/人員流線均以滿足實際需求為前提。
從2022年北京冬奧場館賽后利用來看運行設計,更能體現其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備賽工作時指出:無論是新建場館還是場館改造,都要注重綜合利用和低碳使用,結合體育賽事、群眾健身、文化休閑、展覽展示、社會公益等多種功能。
筆者認為,運行設計不應僅貫穿在奧運場館,會展場館更應當重視運行設計并將其貫穿始終。嚴格來講,運行設計是一種項目管理工具,運行設計只有與建筑設計同步進行、同步完成,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設計落項、設計失誤出現,最大限度發揮會展場館的使用功能。
一方面,運行設計是基于“運行”的設計,其核心是服務。在現有場地和空間的基礎上,通過運行設計盡可能尋找和創造條件,為運行團隊在成本、需求、設施和資源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幫助運行團隊實現其使用和管理意圖。目前,場館設計以爭奪“魯班獎”等獎項為榮、忽視會展場館專業適用性的情況比比皆是。事實上,設計失誤是最大的浪費,其“胎里帶”的缺陷是后天無法彌補的。
另一方面,運行設計是基于社會發展的設計,既要為運行團隊服務,又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例如,科技力量融入奧運場館的智慧運行中,核酸檢測二維碼識別、智慧安全出入管理、情緒識別、無接觸安檢、多維度觀賽體驗、云端互聯觀眾互動體驗、地磁導航等科創項目落地應用。換句話說,目前在建或者新建成展覽場館亟須將綠色建筑提上議案。否則,很有可能未來難以投入運營。
從關注冬奧場館賽后利用,到關注會展場館運行設計,是2022北京冬奧會給筆者的啟示。藉此希望給更多場館建設以更多思考,助其形成具有可行性的運行設計。
作者:劉海瑩 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來源:中國貿易報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