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IP在文旅行業應用的不斷增多,IP對于文旅產業發展與消費的積極意義日益凸顯,中國文旅IP化的前景可期。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文旅IP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
一是思維方式。人們對于IP的理解,是存在“代溝”的。IP,從消費的角度說,是年輕人的事情,而且主要是零零后與九零后,連八零后都不是主要群體,更別說年齡更大的人了。各地文旅行業的主要負責人,尤其是體制內的,從年齡構成上看,大部分都不在常規IP粉絲的范圍之內。由于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年齡稍大一些的人,在決策的時候,要擺脫年齡方面的限制,完全跳入年輕人的思維中,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舉例來說,一些文旅目的地、文旅景區、文旅小鎮等,在IP方面的嘗試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不能真正站在IP粉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些IP只是具有了一些IP的表象,無法真正從內心里去打動年輕人,所以很難取得理想的市場效果。
二是運作模式。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文旅行業的關注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投資建設和項目開發,另一個就是品牌創建與市場營銷。沒有人會說把這兩件事情做好很容易,可相對于如今的IP創造、設計、授權、運營管理、營銷等,要把后者做好,挑戰的確很多。
IP運作模式的第一個挑戰來源于選擇,即選擇原創還是授權。很多人會看好原創,認為只有原創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這樣想自然沒有錯,只是我們往往會低估走原創這條路可能要面對的困難——開發一個IP形象只是開始,還有一系列難度更大的事情在后面等著。一個新的IP要想在運營上取得成功,需要闖過很多關口,投入也很大,其成功率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反過來,如果選擇授權,而且是選擇那些已經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IP,風險自然會小一些,可在運營方面也會面臨不少挑戰。
與文旅行業的常規運營管理模式相比,像門票出售、市場推廣與營銷等,IP運營管理所面臨的挑戰要大得多。綜合分析,運營方面的挑戰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產權。傳統運營管理模式下,“知識產權”很多時候只涉及商標、專利、外觀設計等的法律層面的東西,而在IP的語境中,“知識產權”則更多地與授權、產品開發、消費群體、市場營銷及其相關的經濟效益等直接相關。
產品開發。IP情境下的產品開發與傳統文旅相比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一是要和IP的定位相一致;二要與粉絲進行互動,保證開發出來的產品能夠受到他們的歡迎;三是在設計上要有創新和突破,能夠在精神層面打動消費群體;四是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不能有任何瑕疵。IP產品及服務,主要價值在于滿足消費者的情感與社交需求,與溫飽關系不大,所以要求更高。
營銷。IP產品營銷的主要特點是:IP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開發的,所以需要“定向”營銷;IP產品營銷需要做好線上線下互動;就文旅行業的特點而言,線下體驗,既是消費過程,也是營銷過程。
總之,文旅IP化所面臨的挑戰在難度上是遠超以往的,可戰勝這次挑戰的意義卻是戰略性的,因為一旦獲勝,你就會因此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并以新的面貌面向未來。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