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跟一個朋友說,我要去一趟德清,那里正在建一個會議中心,我去看一看。他問德清是個什么地方,在哪里。我說,這是一個縣,在湖州。他顯然有些驚訝:那么一個小地方建會議中心干什么,誰去辦會呀!我解釋了半天,他好像多少有一點點明白,但更多的還是疑惑。一個做了多年會議的人尚且還有這樣的疑問,業外的人不理解,應該很正常。
開會的事情自古就有,但會議中心則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小會在單位會議室就能搞定,大一些的會議到酒店和度假村就能解決問題,只有規模大、比較正式而且結構復雜、參會者來源多樣化的會議才會用到會議中心。從邏輯上說,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會議的數量不斷增多、規模持續增大、復雜性越來越高,各個城市就開始建設會議中心,來進一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這個基本思路沒有錯。沿著這個思路往下走:最早建會議中心的主要是一二線城市、知名旅游目的地,因為這些地方的辦會需求最旺盛。會議中心到這里就結束了嗎?顯然不是,一方面辦會者、參會者愿意到更多地方去辦會、去開會,另一方面中小城市也想吸引會議來他們這里召開。這樣一來,會議目的地就會不斷地向三四線城市、甚至更小的地方延伸。這就不難理解,中國的會議中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第一家開始到現在已經建了二三百家之多,而且目前看來絲毫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如果說經濟發展的規律相同的話,那么美國會議產業發展的歷程就可以作為參考。二戰后數十年的經濟持續增長將美國會議產業推到了全球最強的位置,其會議中心(convention center)的數量也隨之達到了最高程度——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會議中心的數量已達五百多家,遍及美國大大小小城市。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探討:
一是關于會議展覽設施投資建設的模式。
會議中心、展覽中心究竟是何種性質?是公益性的公共設施,還是盈利性設施?這個問題在美國爭論過,但最后的結論也比較一致:會議展覽設施是城市的公共設施,主要由政府投入,不追求簡單的經濟回報。因此,美國各城市的會議中心,不管是自主運營還是委托專業機構運營,大多不會刻意追求盈利,因而場地租金就不會太高。除此之外,州政府或者市政府還會持續撥付預算,用以貼補運營虧損、維護設施、改擴建等。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會議展覽設施的投資,算的是大帳。
我們國家的情況比較復雜。中國會議展覽設施的投資主體主要分三類,一是政府直接投資,二是國有企業投資,三是民營企業投資,后兩者占比更大。有些設施即便是民營企業投資的,其主導者也是政府,因為建設這樣的設施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土地都掌握在政府手里。企業投資要講求經濟回報,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都差不多。這樣一來,中國的會議展覽設施,不管投資主體是誰,在運營方面絕大多數都帶有明顯的盈利性質。中國會議展覽設施投資的特點可以總結為“四快”:投資決策快、規劃設計快、建設快、投入運營快。很難說這種“快”模式是好是壞,但它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國會議展覽設施向中小城市延伸的步伐。
二是關于會議展覽設施的利用率問題。
簡單而言,城市規模越大,所需要的會議展覽設施就越多,這些設施的利用率也會相對較高。相反,如果城市體量小,會議需求也相對較少,設施的利用率一般也不會太高。從產業發展角度看,中大型城市可以憑借會議展覽設施及相關服務構建一個新產業——會議展覽業,可小城市就難了,每年能有一些像樣的會議活動過來舉辦就不錯了,要把這件事兒放大成一個產業,幾乎做不到。那小城市為什么也要建會議中心呢?這就跟會議的一個特別價值有關——目的地價值。會議可以幫助目的地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拉動主要產業、助推旅游業升級換代、增加訪客消費等。所以說,建設一個會議中心,哪怕每年只舉辦一兩個高層次的會議活動,為城市揚名,就很劃算。中小城市的這種想法,在國內外都差不多。
從體量上分析,會議展覽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很小,但其涉及的問題可要復雜得多,最起碼想要一下子把看到的所有事情都弄明白,需要費些力氣。就像會議展覽設施所扮演的角色一樣,我們表面上看得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價值,包括它們對于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延伸價值,必須深入分析才能發現。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