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青道(《會議》雜志總編輯)
第一部分 美國的會議產業鏈及其主要組成部分
一、幾個關鍵詞
首先談一談與產業有關系的幾個詞。美國人講會議產業的時候會用到meeting industry、convention industry,用的比較多的是meeting industry,它有別于展覽產業,exhibition industry等。
美國通常意義上的會議產業由三部分組成,第一個是一般性的會議,即meeting,包括企業會議、協會類機構舉辦的一般性的會議等;第二個是convention,主要指的是大型會議,每年或者是兩年、三年定期舉辦的會議,主辦者通常是協會類的組織,往往帶有展覽,規模比較大;第三是incentive,獎勵會議、活動、旅游。
首先是meeting,它包括協會類機構、企業、政府等舉辦的各類會議。據美國《會議》雜志(Meetings & Convention)統計,2007年美國協會機構舉辦的meeting 22.8萬個,參會人數達到3750萬人,總開支約為381億美元。每個meeting的平均參會人數約164人;2007年,美國企業共舉辦meeting 108.04萬個,開支為300多億美元,參會人數超過8400萬。
其次是convention,美國《會議》雜志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協會機構舉辦convention 1.37萬個,參會人數1970萬,總花費是304億美元,每個convention的平均參會人數是1438人。由于convention大多都帶有大小不等的展覽活動,所以在其統計中,都包含了相關展覽的內容,但這種展覽僅限于convention 中所包含的展覽,與專業的“展覽會(exhibition)”、“博覽會(expo)”不同。
美國的Convention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包括:
第一是行業協會,如會議產業理事會(Convention Industry Council ,CIC)、專業會議管理協會(Professional Conven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PCMA);
第二是專門的convention公司,負責convention的策劃、運作;
第三是美國各城市中都有的會議與旅游局(convention & visitors bureau ,CVB),主要負責該城市作為會議及旅游目的地的推廣工作,特別強調為convention組織者的服務;
第四是專業的負責接待convention的場所,即convention center,翻譯成中文就是會展中心。
正因為convention在美國具有獨特的影響力,因而在某種程度上convention成了美國會議產業的代名詞。但講到會議產業的時候,用的最多的還是meeting industry,因為它涵蓋的范圍更廣。
最后是incentive,它包括三個部分:獎勵會議、獎勵活動和獎勵旅游。實際上,在美國,獎勵和旅游是不能劃等號的。據美國獎勵旅游管理者協會(SITE)“2007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在美國企業舉辦的incentive當中,incentive meeting占26%,incentive activity占43%、incentive travel占31%。
有一點需要提示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incentive策劃和運作的公司涌現,incentive個性化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根據美國《會議》雜志、會議產業理事會等機構所做的統計,美國會議產業的年總支出額為1200億美元左右,這一數字也被美國社會所普遍接受。
二、美國會議產業鏈的結構及其主要組成部分
(一)美國會議產業鏈運作模式示意圖
(二)美國會議產業鏈的主要組成部分及其特點
1、會議組織者(organizers)
會議組織者分為協會、企業、政府、其他主辦會議的機構。在美國,協會會議和企業還有在會議市場中占有最為重要的位置,政府會議占的比例非常低,由各個黨派舉辦的會議,都納入到了社團會議統計的范疇之內,所以美國會議統計中,看不到政府方面辦會的數據。
2、會議舉辦地與會議場所(destinations & venues)
會議舉辦地。美國各大城市都設有會議與旅游局(CVB),他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各地到該城市的會議團隊,尤其是convention組織者。以芝加哥為例:芝加哥是美國協會類、企業類會議的首選目的地城市,多年來一直名列第一。芝加哥會議及旅游局(CCVB)提供的服務非常專業,他們有18位會議方面的專家,網站上有照片、工作經歷、擅長的領域等。如果你想在芝加哥開會的話,可以指定他們中的一位為你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包括咨詢、場地選擇、政府的配合、會后活動等等。
對于一些大型的會議,芝加哥有一項特別的服務,就是“市長歡迎計劃”。他們市長親自參與,把全城都裝扮起來,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代表。
會議組織者,在會議及旅游局是被奉為上賓的。會議及旅游局每換一任局長,或者城市里增加了新的會議設施、酒店等,會議及旅游局都會邀請會議組織者和專業的會議組織者到當地去,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優勢。當會議組織者選擇會議酒店的時候,美國的會議及旅游局會給出一些比較客觀的介紹,供你選擇。對那些新到該城市辦會的人來說,有熟悉當地情況的權威部門做向導,是很有好處的。經常辦會的人都知道,選擇會議酒店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兒,尤其是在一個陌生的城市。
會議場所。美國的會議場所包含的類別與我國的大致相同,包括酒店(hotels)、會展中心(convention centers)、會議中心(conference centers)、度假村(resorts)、郵輪(cruises)等。不過,美國人在博物館、圖書館、公園、體育場館等地方開會也是常見的事兒。酒店、會議中心、度假村是接待會議的主力軍,這方面和我們國家的基本相同。會展中心是一個城市會議及展覽業的代表性建筑,其投資主體是當地政府,主要接待一些大型的會議和展覽活動。與酒店相比,會議中心的會議功能更強、會議管理與服務更專業。根據美國國際會議中心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Centers,IACC)對其成員目標會議市場所做的定位,該協會成員以平均參會人數在70人左右的小型會議團隊為主要服務對象。郵輪,也是美國常用的會議舉辦場所之一,占會議市場總量的2—4%。
3、專業會議組織者(professional convention organizer ,PCO)
PCO中的“C”還可以被conference或者是congress所替換。什么是PCO呢?就是專業的為會議組織者提供協助的公司。在美國,PCO不做會議主辦或承辦,只做協助,也就是說,會議還是你主辦方的,我只是為你提供專業的協助和服務。
(1)美國PCO的主要工作內容
◆ 會議管理 ◆ 會址選擇
◆ 議程策劃 ◆ 會議營銷
◆ 代表注冊 ◆ 住宿
◆ 展覽 ◆ 預算管理
◆ 會后工作 ◆ 其它
美國PCO最核心的工作內容是會議管理、會址選擇和會議執行,因此,美國的PCO通常又被稱為:
meeting management firm(會議管理公司)
event management firm(活動管理公司)
site selection firm(會場選擇公司)
third party(第三方)
(2)美國PCO的主要盈利模式
① 向會議組織者收取服務費用。這部分費用可以占會議總開支的一定比例,如4%等,也可以再加上(協會類)會議參會代表注冊費用的一定的百分比。這與服務項目的多少、合作雙方力量對比狀況等因素有關。
② 從所推薦的會議場所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傭金比例一般是會議團隊實際住宿消費額的10%。
③ 其它方式。
(3)美國PCO的主要特點
① 專業人才多,專業能力過硬。高端的會議專業人才可以方便地深入到會議組織機構的內部,為其提供會議管理、策劃、運作等方面的咨詢。
② 技術手段先進。技術手段包括會議管理、注冊管理、現場管理、搜索引擎、意見搜集與反饋(Request For Proposal,RFP)等。
③ 資源豐富。其資源包括各類會議場所、區域性的會議服務機構(DMC)等。
④ 執行力強。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會議公司在會議管理與服務當中很重視引進和使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以提升標準化程度和運作的效率。美國會議的平均規模比較大,尤其是convention,幾萬人規模的會議是常見的事情。據了解,芝加哥近些年舉辦的最大的一個會議有13萬人參會。正因為規模大的會議比較多,美國就產生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全城會議(all-city-meeting)”,即全市都行動起來,共同接待好一個會議。面對這么大規模的會議,如果沒有很好的技術手段,想做好是很困難的。另外,美國的會議公司普遍都很重視RFP系統,重視客戶方面的信息反饋以及與客戶之間的互動。
(4)美國三大會議公司簡介
① Experient
成立于1970年;
2006年的收入額為8.6億美元;
擁有員工700余人;
年舉辦會議及活動(events)3000多個,總參會人數達330萬,消費酒店客房472萬間夜。該公司以協會類客戶為主。
廣告語: Experient 為您的世界級的會議——從小型會議到有25萬人參加的大型會議,提供統一的解決方案,從一開始的一個簡單的概念,到最后勝利完成。
② HelmsBriscoe
成立于1992年,在全球38個國家有900多名合作人(associates)。2006年預定酒店客房320萬間夜,收入5.67億美元。該公司數據庫中擁有酒店36000家。
③ ConferenceDirect
成立于1998年,在美國全國有200多名獨立簽約合作人。2006年收入3億多美元。
有關資料顯示,近些年來,美國主要會議公司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年增長率都保持在20%以上。
4、美國的各類會議服務及其它相關機構
(1)目的地管理公司(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DMC)
DMC為地方性會議服務機構,其優勢在于對所在地區的了解及相關資源的占有。定義:利用區域性的優勢,為會議組織者和專業會議組織者提供協助的公司。
DMC 的主要服務內容:
◆ 咨詢服務
◆ 會場預定及酒店預定
◆ 地面交通服務
◆ 會議現場服務
◆ 會議附加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2)專業協會
美國有會議相關的協會數十個,按其服務對象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 以會議產業為關注對象的:
如:會議產業理事會(CIC)
② 以會議組織機構中的會議策劃人為服務對象的:
如:會議專業人員國際組織(MPI)
③ 以會議場所的管理者為服務對象的:
如:國際會議中心協會(IACC)
④ 以會議產業中某一個特定群體為服務對象的:
如:國家演講人協會(NSA)
(3)專業媒體
美國的會議專業雜志有20多種,按其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 辦給會議策劃人的:
Meetings and Conventions (M&C),《會議》
The Meeting Professional Magazine 《會議專業人員》
Convene Magazine 《辦會》
Successful Meetings 《成功會議》
Meeting News 《會議新聞》
② 辦給某一類專業人員的:
Corporate Meetings and Incentives (CMI) 《公司會議及獎勵活動》
Associate Meetings (AM) 《協會會議》
Medical Meetings (MM) 《醫藥會議》
Religious Conference Managers (RCM) 《宗教會議經理》
Technology Meetings 《會議技術》
(4)教育、研究、咨詢等
美國會議產業各相關機構都十分重視會議專業的教育、培訓、研究、咨詢等工作。
美國大學旅游、酒店、展覽等專業都開有會議相關的課程,而且,很多學校的旅游、酒店院系中開有會議專業。
美國會議相關的行業協會、媒體都很重視會議產業、會議市場的調查、研究、培訓、認證等工作。美國最知名的會議專業認證主要有:
① 會議專業人員認證,Certified Meeting Professional,CMP ,主持機構為會議產業理事會(CIC);
② 會議經理認證, Certified Meeting Manager,CMM,主持機構為會議專業人員國際組織(MPI)。
美國為會議產業各方提供咨詢的主要是知名的會議公司、行業協會、媒體、專業咨詢機構等。
第一部分小結
1、會議組織者——專業的策劃人和聰明的決策者
2、會議舉辦地及會議場所——良好的機制,使當地政府的會議旅游機構和會議場所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為會議組織者提供專業而優質的服務,從而有效地推動該地區會議產業的發展。
3、專業會議組織者——勇于擔當會議產業領頭人的角色,集調研、咨詢、管理、策劃、技術、運作及資源整合等為一身,在分享會議組織者成功喜悅的同時,獲得自身的高速增長。
4、各類會議服務機構——門類健全、各有所長、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第二部分 我國的會議產業鏈及其主要組成部分
一、我國會議產業鏈運作模式示意圖
二、我國會議產業鏈的主要組成部分及其特點
(一)會議組織者
根據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中國會議酒店聯盟、《會議》雜志所做的“2008中國會議酒店市場調查”得出的結果,我國各會議主辦機構所占會議市場的份額分別是:企事業單位占49%,政府部門占25%,社團組織占20%,其他占6%。
1、企事業單位
(1)企事業單位會議的特點
① 會議數多,消費總額高;
② 酒店消費層次參差不齊;
③ 內部多頭管理現象十分普遍;
④ 企業會議中,有關市場、產品、客戶等的會議、活動,特別強調品牌形象和現場效果,需要策劃與設計的內容較多,因而大型企業、品牌企業與知名的公關公司、會議公司、國際品牌酒店合作關系緊密;
(2)企事業單位負責會議的部門與舉辦會議的常規類型
① 市場與銷售部門:市場、產品、客戶、公關、培訓等;
② 人事、培訓部門:培訓會議、獎勵活動、團隊建設等;
③ 行政部門:董事會議、領導層會議、員工會議、技術會議等。
調查顯示,認為企事業單位會議是未來增長最快會議類型的人,占72.8%。
2、社團組織
(1)社團機構會議的特點
① 會議,作為社團組織行使管理、協調、服務職能以及擴大影響力、經營創收的一項重要工具,在其日常工作中占有很特別的分量;
② 社團會議內部管理模式各不相同;
③ 社團組織往往與一些會議公司結成聯合體,共同組織會議;
④ 與公司會議相比,社團會議(部分)具有社會影響面廣、影響力大等特點;
⑤ 除了一些高端的國際會議、商務會議之外,大多數社團會議消費在中等或偏下的水平。
(2)社團機構負責會議的部門與舉辦會議的常規類型(較大型的社團)
① 會展、會議部門:展覽、綜合性的會議、國際會議、技術會議、年會等;
② 培訓部門:培訓會議等;
③ 秘書處、會員部:行政會議、會員會議、理事會議、行業協調會議等;
④ 各專業委員會:舉辦各自專業相關的會議。
3、政府部門
(1)政府部門會議的特點
① 以工作會議為主,輔以少量的商務會議;
② 政府部門會議屬于政府采購的范疇;
③ 由于受到消費額度的限制,政府部門工作會議的消費一般在中等或偏下的范圍內;
④ 由于政府的工作會議組織形式較簡單,沒有太多策劃的內容,因而無需與專業的會議公司合作;
⑤ 政府部門的商務會議常與社會上其它機構合作舉辦;
⑥ 政府部門會議一般由辦公室、行政部門負責。
4、其它會議主辦機構及其會議的特點
(1)媒體會議:媒體辦商務性的會議,是媒體充分利用自身社會、行業或領域內影響力的優勢,通過舉辦會議,來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提高發行量、增加廣告額,它同時也是媒體增加額外收入的一種主要手段;
(2)專業的主辦會議的公司:此類公司單獨或與其它機構合作主辦會議,并以此作為自己經營創收的手段。此類公司主辦的會議一般多為行業或領域內的高端會議;
(3)軍隊會議:軍隊的會議分兩種,一為高度機密性的會議,另一類跟教學、后勤、服務等有關的會議,有可能與社會機構合作的會議,主要指后者。
(二)我國會議產業鏈中的城市與會議接待場所
1、我國會議產業鏈中的城市
由于我國的旅游局與美國的會議及旅游局(CVB)在職能上和運作模式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我國的會議產業鏈中,城市的角色可以說是缺失的。我們國家的很多城市都很重視展覽活動,主要是因為與會議相比,展覽更具有直接的新聞性、轟動性、帶動性等優勢。各城市為了吸引展覽、辦好展覽,紛紛成立了“會展辦”或“大型活動協調辦公室”,而且抽出專門的人員、撥出專門的經費來加以促進。可是,會議就沒有這么幸運了。按照分工,旅游局對應的是接待會議的酒店(包括會議中心、度假村等),旅游局的職能中也有“旅游促進”甚至“會獎活動(MICE)促進”等內容,但在實際工作中,旅游局對當地酒店會議業務的拉動,遠沒有“會展辦”對會展中心、展覽中心的促進那么大、那么直接。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我國的各類會議酒店(或酒店集團)必須要靠自身單薄的力量,在偌大的會議市場上,去爭取屬于自己的業務份額,而且,很多時候還要承擔一部分本應該由地方政府承擔的會議城市形象宣傳工作。會議產業鏈中城市角色的缺失,一方面使得會議產業鏈中會議組織者與會議城市、會議酒店、會議服務機構之間信息傳遞脫節,加大了產業鏈各方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各地區的會議酒店及會議服務機構,在全國乃至國際會議市場的競爭中不能形成合力,區域品牌形象在會議產業中也難以樹立。
2、會議場所
會議場所,即舉辦會議的地方,主要包括:酒店、會議中心、度假村、會展中心、禮堂、體育場館、郵輪等。會議場所在會議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這一方面是因為會議總是要在酒店或類似的會議場所舉行的,一個會議可以不需要專業的會議公司或其它會議服務機構,但場所總是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為會議開支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以住宿費、餐飲費、設施及設備租賃費、娛樂休閑費等形式花在了酒店等會議場所里。還有,會議,不管是作為一項工作或者是一個項目,其最重要的過程也是要在酒店等會議場所中實現的。
據《會議》雜志2007年所做的調查,我國會議功能較強的酒店主要集中在四星級以上,大城市中的部分三星級酒店也有很好的會議功能。
從目前市場供求狀況來看,會議酒店明顯供大于求,尤其是近兩年新建成的高星級酒店數量非常之大,而且都有很突出的會議功能,更加深了酒店會議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由于在會議策劃中人們總在追求新奇,因而特色的會議場所、新型會議場所總是受到人們的青睞。就拿郵輪會議來說,在美國,郵輪會議占整個會議市場份額的2—4%,而且年增長速度也很快。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舉辦的郵輪會議還很少,原因主要有:一,郵輪數量還很少。我國海濱城市附近的海域上只有幾艘國際郵輪在航行;二是手續復雜。到國際郵輪上去,等于出國,就要辦護照,很不方便;三是觀念沒有到位,政策又有限制。在我們國家,一般來說,開會就不能和“游”字(音)聯系的太緊。不過,目前在我國長江上航行的幾十艘郵(游)輪(江輪),基本條件很好,雖然和豪華的大型國際海輪不好相比,但是舉辦一些中小型的會議,效果也還是不錯的。
(三)我國PCO的現狀
從美國會議產業鏈運作模式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出,專業會議組織者(PCO)在會議產業中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它們對產業鏈其它各方均能施加自己的影響,是推動會議產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當然,由于起步較晚等原因,我國的PCO力量還比較弱,還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來源和背景的角度,把我國目前的PCO(或正在行使類似角色的機構)做以下簡單分析:
1、公關型
公關業在我國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行業,公關公司和會議公司的工作內容有很多接近或相同的地方。因此,公關公司進入會議產業,并向PCO方向發展,是一種重要趨勢。公關公司向會議公司轉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1)優質的客戶資源。知名公關公司的客戶主要是高端的國際、國內知名企業,購買力很強;
(2)良好的企業形象;
(3)規范的管理與運營模式;
(4)較好的專業人才隊伍;
(5)一定的資金實力。
但是,由于PCO的運作模式與公關公司傳統的運作模式有很大不同,公關公司要想成為有影響力的PCO,需要克服的困難主要有:
(1)缺乏構建會議服務鏈應有的足夠的資源;
(2)客戶資源需要由質向量進行轉變。
2、旅游型
會議業在國外通常是被劃歸到旅游業當中的,旅游產業鏈與會議產業鏈的重疊程度很高,因此,旅游企業轉化為專業的PCO,也是一種主要的趨勢。旅游企業的優勢主要有:
第一,資源優勢。如酒店、分支機構、服務鏈體系;
第二,客戶優勢。規模較大的旅游企業一般都有一定量的高中端客戶的積累。
旅游企業要成為品牌型的專業會議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專業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問題;
第二,創建為高端會議客戶提供的系統的服務流程和精細化的服務模式。
另外,其它可能向PCO方向發展的機構主要有:
第一,主辦型,即主辦會議的機構。
第二,承辦型,即一些中小型的、與權威機構合作專門組織會議的公司。
第三,展覽型,即業務上偏重于展覽策劃、服務的公司。
第四,酒店型。酒店也有辦會議公司的,而且有的做得很好。
第五,會議組織者型。會議組織機構中也會分離出來一個機構,專門做會議服務,而且對外承接會議服務業務。
第六,DMC型。本來是某個區域的,希望能夠在全國發展。
第七,網絡預定型。像攜程、藝龍等,它們向這方面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四)其它會議服務及相關機構
1、我國 DMC 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西方國家會議產業運作的情況來看,有著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會議公司PCO,與具有區域優勢的中小型會議公司DMC相結合,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是會議市場上十分成熟的運作模式。在這種合作模式中,PCO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但DMC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并非所有的會議都需要大型會議公司的參與,尤其是那些比較簡單的、只需在當地訂房并安排地面交通、旅游活動的會議。
我國的DMC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數量多,但實力普遍不強,影響力不夠;
(2)專業人才缺乏,服務流程欠專業和規范;
(3)全國性的品牌DMC服務網絡尚未形成。
2、我國會議產業中的其它相關機構
(1)社團組織。目前,我國會議相關的全國性社團組織只有商務部下屬的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其它與會議產業鏈各方相關的社團組織尚有待于健全。
(2)與會議產業及會議運營相關的媒體、研究、咨詢機構以及教育體系、培訓體系、認證制度等,都有待于加強。
第三部分 我國會議公司所面臨的機遇、挑戰與發展模式探討
一、我國會議公司所面臨的發展機遇
我國是一個會議大國,而且會議總量和參會人數總量都在以較高的速度增長。
根據“2008中國會議酒店市場調查”,受訪的235家酒店2007年共接待會議113740個,平均每家接待會議484個。按此估算,我國三星級以上酒店,每年接待會議的總量應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很多行業、領域都已經達到或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相對空白且充滿商機的領域已經不多了,但會議產業是個例外。
我國的會議市場與美國的會議市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國國內的地域面積和市場都很大。因此,從會議產業特點的角度來看,美國會議產業與會議公司成功的運營模式對中國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或者說,我們從美國會議產業的現狀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我國會議產業發展的未來和希望。
從我國會議產業運作的現狀來看,可以發現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第一,我國會議產業鏈各方之間信息不對稱現象很嚴重,致使我國會議市場中的很多交易都是在較低的層面上進行的,交易成本很高,浪費也很大,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在我國的會議市場中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第二,與美國會議市場相比,我國的社團會議、專業會議存在的差距最大,因而發展潛力也最大。
我國會議公司的發展機遇就存在于這些問題的解決當中。
二、我國會議公司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挑戰一:如何在會議組織者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由于多年來我國會議公司一直比較弱小,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不算很好。因此,會議公司要想獲得很好的發展機會,首先要解決自身的形象問題;
挑戰二:如何構建全國性的會議服務體系和多層次的會議服務聯合體。由于我國的不同類型的會議公司基本上處于小而散的狀態。因此,要發展會議產業,必要的資源整合是當務之急;
挑戰三:如何進行規范化的經營以及為客戶提供規范化的服務;
挑戰四:如何提升人員的專業素質,以便為會議組織機構提供深入的、系統的、超值的咨詢和服務;
挑戰五:如何加快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以提升會議管理、咨詢、運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我會議公司發展的模式探討
要推動我國會議產業健康快速地向前發展,會議公司找到理想的、有生命力的發展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可以根據美國會議產業和會議公司的運作狀況,與我國會議產業的現狀相結合,提出以下的一些發展思路,供有關方面作參考。
(1)綜合型
會議管理、會場選擇及會議執行。
(2)會議管理與咨詢型
提供高端的會議管理、咨詢,同時進行會議運作。
(3)會場選擇型
側重于為會議組織者提供會場選擇解決方案。
(4)服務對象側重型
由于社團會議與企業會議有較大差異,因而在業務發展方面有所側重。如,與行業協會合作,創建我國大型會議和專業會議品牌等。
(5)會議類型側重型
如國際會議、大型會議(convention)、企業公關與營銷會議、企業獎勵會議與活動、培訓會議等。
(6)主辦型
獨立主辦某一個或某一些類型的會議,創建自己的會議品牌。
(7)區域型(DMC)
放棄全國性市場的競爭,創建區域會議服務品牌。
(8)技術型
以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等為突破口,為會議組織者提供專業的會議服務。
(9)專業協作型
不參與全面的會議市場競爭,只為會議組織者、PCO、DMC等,提供專業的技術、設備、服務等協作。
(10)會議加展覽型
選擇一個或幾個領域、行業,從會議和展覽兩個方面同時發展。運營模式:既可以自己主辦,也可以充當PCO。
關于會議公司的發展模式,有一點需要特別談一談。
我國會議公司有一種運作模式,就是專門承辦會議,這一類公司北京有很多,它們與某個行業協會或者政府機構合作,充當這些機構內部的“會議部”的角色,是“隱形會議組織者”。這種運作模式在美國是沒有或很少有的,它是我國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產物。這種模式的基礎是,有人握有權威機構的牌子,又缺乏會議運作的力量,同時又有人需要這個牌子,愿意填補這個空缺,因此,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形成一定的合作關系。這反映了我國的一些會議組織機構和中小型會議公司在這一歷史時期所處的窘境。會議公司的這種生存方式究竟有多大的生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