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文化的本質就是創意文化。無論是寫文章、做方案,還是發表演講,都需要創意。經常聽會議公司的朋友說,給客戶做方案很頭痛,整天做方案,好的點子早都用光了。那么,創意從哪兒來呢?創意有沒有規律可循?最近讀了的《讓創意更有粘性》(Made To Stick),作者提出的“創意粘性六原則”覺得很受用,在此推薦給大家。
以前曾流傳過一個偷腎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個人喝了別人下了藥的酒,很快就失去了意識。當他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旅館的浴缸里,全身蓋滿了冰塊。旁邊有一張字條和一個手機,他撥通了紙條上寫明的電話號碼,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說,很不幸,你的腎被人割走了。他伸手摸了摸身后,果然發現了一根管子。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作者Chip Heath認為,從創意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好故事,它很有“粘性”,聽得懂,記得住,之后還能再復述。如果我們相信故事的真實性,我們就會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不去輕易接過陌生人遞過來的酒杯。
很多有創意的故事都有共同的特點,包括極其意外的結果、眾多具體的細節、觸發情感的反射等。雖然沒有人敢肯定地說,創意一定有什么“公式”,但具備了這些基本特點,我們的創意就更容易獲得成功。Chip Heath研究了大量創意,發現有六條原則在其中發揮作用。
一是簡單(Simplicity):一個成功的律師說,如果你從10個角度去辯護,即使個個都有理有據,但在陪審團進了休息室之后,一條都很難記住。我們要設法剝去事物的層層外殼,直至核心,我們必須讓表達既簡短又深刻。詞語比句子好,句子比段落好,兩條重點比五條重點好,信息量越少,越容易形成粘性。互聯網思維中的“標簽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是意外(Unexpectedness):互聯網時代,最值錢的東西莫過于人們的注意力。如何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呢?我們必須打破人們的期待,出奇制勝,利用對方的驚訝來提升警覺性和關注度。“沒料到會有這種事吧?”先給人們挖好知識的“缺口”,然后再逐一填滿。
三是具體(Concreteness):有粘性的創意都不乏具體的形象,因為人們的大腦總是傾向于記住具體的事物——裝滿冰塊的浴缸、藏著刀片的蘋果等。抽象化的觀點不容易被理解,被記住。人們擅長記住具體、形象化的名詞,比如自行車、鮮花等,而不是那些抽象的名詞,如正義、個性等。具體并不難,唯一的障礙是健忘:我們總會不知不覺地陷入抽象的夸夸其談之中,忘掉考慮別人其實并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四是可信(Credibility):要想讓創意具有粘性,就要讓人們相信你的觀點。你得想辦法讓人們親自去驗證這些構想,“先試再買”。
增強可信性的途徑有:
1、 借助外在的權威性——用權威人士的說法、成功的案例、數據資料等來佐證;
2、 反權威——用自己的證據來挑戰權威觀點的正確性;
3、 注重細節——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信息都要靠自己來給自己作保證,即這些信息
必須“內在可信”。一個充滿大量有趣細節的描述,會使觀點變得真實而可信。
五是情感(Emotions):只有讓人們有所感覺,才能使創意具有粘性。研究表明,最能夠讓人產生感覺的是人,而不是事物。也就是說,只有關注人們的實際需求即切身利益,才能觸動人們的情感。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幫我們看到人們的需求在哪里: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比如,某公司準備給那些達到目標的人獎勵1000美元。1000美元是一個抽象的數字,不容易觸動情感,如果你給它加一個注解就不同了:
·1000美元獎金可以是你的一輛新車的首付款;
·1000美元獎金存在銀行里可以增加你的安全感;
·1000美元獎金得到后可以獲得公司上下更多的認可。
記住,不要兜什么圈子,直接把信息與聽者之間的利害關系講清楚。
六是故事(Stories):怎么才能讓人們按照我們的創意行動呢?講故事被證明是最好的方法。研究顯示,在大腦中預演某一個場景,有助于我們在現實中表現更佳。故事所扮演的角色是:把知識放入一個現實的框架中,更接近于我們的生活狀態。《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也認為,觀點來來去去,故事留駐人心。(王青道“互聯網思維觀點分享”之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