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轉型時期最大的變化莫過于消費市場——原本大一統的中低端消費市場被分裂為兩大部分,即中高端市場和中低端市場。而且隨著轉型升級的持續深入,高端消費群體的占比將越來越大。這種狀況體現在會議展覽業,就是所謂的“高端化”與“國際化”。
照理說,“高端化”和“國際化”這兩個詞兒不在一個維度上,“高端化”指的是消費層次和客源結構,而“國際化”主要說的是客人的來源。從邏輯上說,中國會議展覽業首先要解決“高端化”的問題,然后才會有“國際化”。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一個是,消費市場的變化對于中國會議展覽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如果這一關過不去,就沒有機會來談論什么“國際化”;另一個是,成熟的西方人可能更愿意接受“高端化”之后的中國。可實際情況是,業界很多人更愿意談“國際化”,至于“高端化”,前些年曾經提過一陣子,后來不再說了。可能是有人認為,消費分級可以實際存在,但把人分為“低端”和“高端”,不是很合適。要說這一點可以接受的話,那么用“國際化”取代“高端化”,或者把“國際化”無限放大,甚至把“國際化”變成衡量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是不是就有問題?
實際上,“高端化”對于會議展覽產業鏈的主要成員來說更有現實意義,因為它不是某個人一時的快意想法,也不是媒體上一閃而過的熱點話題,更不是一些企業賺錢多少的小小生意經。“高端化”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將人類社會帶入到新的發展階段的必經過程,是一次全面的洗禮。打破過去,重塑未來,這就是“高端化”的本質。中國會議展覽業“高端化”的過程,就是中國會議展覽業重新調整思路、整合資源、梳理流程、確立標準,并以全新的精神風貌展示自我的過程。因此,這里所說的“高端化”,用英文upgrading(升級)更合適。中國會議展覽業的“高端化”,從產業鏈角度看,主要包括上下游兩部分:
上游是會議展覽項目及其運營管理的“高端化”
會議展覽產業鏈是從一個個“項目”展開的,如果這些“項目”不具備“高端化”的品質,整個產業的“高端化”就無從談起。會議展覽項目要做到“高端化”,首先是項目的品牌化,然后是其運營管理的規范化。隨意性、粗放性與“高端化”格格不入。
下游是展覽城市、會獎目的地運營管理體系的“高端化”
城市會議展覽業應該是一個運轉嚴密的系統,其中的每一環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城市會議展覽業要實現“高端化”,硬件設施首當其沖——交通設施與會議展覽中心、酒店等專業設施,緊接著是軟性內容——設施的運營管理、專業服務、政府服務、旅游服務等。
有了這兩部分,中國會議展覽業“高端化”的骨架就立起來了。進一步說,只有立起了這個骨架,才有可能去討論“國際化”的問題。
上面說的是“高端化”的內涵,“高端化”還有一些外在的表象——這些表象很有可能脫離“內涵”而獨立出現:
1、高大上的、國際化的表現形式
消費升級之后,會議展覽活動在表現形式上也會跟著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時尚的場景設計、強烈的視聽效果、酷炫的演出、國際范兒的社交活動、更多新技術的應用等。只要與消費能力、活動調性、與會群體的特點相匹配,所有的新的表現方式、體驗內容都應該受到鼓勵。
2、“高端化”、“國際化”的會議展覽參與者
有了“高端化”的內涵,城市客源結構的“高端化”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高端化”涉及整個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問題,幾乎與所有人都有關系。“國際化”就不一樣了,每年能到中國來的國際會議、獎勵旅游活動以及參展商、買家群體的總量并不大,而且增長的速度遠沒有我們期待的那么高。因此,“國際化”可能是少數城市、少數人可以享受到的紅利。反過來說,大多數中國城市可能與真正的“國際化”無緣。至于有的城市通過生拉硬扯的方式,把一些外國人拉到會議展覽活動上來,就跟我們所說的“國際化”沒有太大關系。
3、關于“國際化”的口號
目標定得高一些是一件好事兒,喊一兩句口號也可以理解,但如果把調門兒拉得過高,離市場運行的實際太遠,就不是很合適了,至少對市場運行和廣大從業者沒有什么大用。
關于“高端化”和“國際化”,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1、“高端化”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需要很多人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才可以完成。
從粗放式的“低端市場”升級為精細型的“高端市場”,要從提高認識、改變態度開始。
2、“國際化”是“高端化”努力的一個結果
西方國家經過上百年的錘煉,各方面都已經比較成熟,而我們國家的“高端化”進程才剛剛開始,要做的基礎性工作還有很多。也就是說,會議與獎勵旅游業、展覽業的各個方面距離西方人普遍認可的“國際化”要求,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修幾個機場、蓋幾間房子、建幾個酒店、喊幾句口號、念一頁推介稿,只是有了些“國際化”的表象,底下用來支撐的東西還太過單薄。
換一個角度說,如果把“國際化”當成一種品質來追求,那它的意義可就不一樣了。
3、放棄不切實際的“國際化”夢想
從總體上分析,中國市場的主要目標是滿足本土市場需求,而從近期來看,“走出去、請進來”只能是一個補充。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可能永遠無法跟歐洲國家一樣,達到那么高的“國際化”程度,也沒法跟亞洲的新加坡等相提并論。我們必須得明白,即便沒有價格與服務之間的落差、環境的不如意、語言的不暢通等不利條件,所有中國城市的大街上都跑著黃頭發、藍眼睛的會議、展覽、獎勵旅游活動參與者,這樣的景象可能永遠都無法出現。
中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變革的重要歷史時期,老的東西正離我們而去,新的更加美好的世界還沒有呈現出來,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處于這樣一種環境之中,一些人找不到感覺,另外一些人只愿意做點表面文章,更有一些人一邊往前看,一邊手腳忙個不停。我想,如果將來真的有什么“國際化”的話,那肯定與最后一種人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