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參加的最后一個業界活動,是杭州獎勵旅游創意大賽。來自全國十幾所高校的29支“隊伍”進入決賽。每個“隊伍”有四五個成員,按照組委會的要求,為事先選定的客戶設計制作一套獎勵旅游方案,在比賽現場通過PPT演示、要點說明、問題解答等向“客戶”展示創意設計方案。評委根據每個“隊伍”提供的資料以及現場表現等綜合評定,為每個“隊伍”打分,最后根據主題、創意、表現、可行性等評出優勝者。這些學生大多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之前也沒有參加過獎勵旅游方案的策劃,更不可能給客戶講過自己的創意方案,但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多彩的創意方案以及新穎的展示方式等,都給評委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會獎公司的專家評委表示:這次大賽很棒,創意方案亮點很多,很有實用價值。
據了解,參賽的學生大多都是自費的,他們自己設計、制作、印刷,自己承擔交通與食宿費用,沒有人有什么怨言,而且還樂在其中。
同樣是一件事情,一個是樂在其中,另一個則可能是不得不干的苦差事。對于那些專門給客戶做方案的人來說,始終保持那個興奮勁兒恐怕很困難。我們會不時地聽到這樣的抱怨:整天給客戶做方案,已經沒有什么新東西了,到了客戶辦公室,你還沒有講,客戶就知道你要說什么。為了自己參加大賽而設計與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設計,人們的感覺為什么會大不相同?這兩者的差異究竟在哪里?
專家研究發現,人們天生對于不得不做的事情懷有抗拒之意。人們的大腦有種特性,它會過濾掉平凡無趣的東西,只有那些新奇有趣的信息才會將其喚醒。Adam L. Penenberg在他的Play At Work《反枯燥》一書中這樣描述——人是情緒與欲望的動物,人們的內心中始終保持著尋求快樂的本能反應。游戲是最令人著迷的東西之一,人們愿意在游戲中花費大量的時間而樂此不彼。為什么人們會沉迷于此?游戲中的哪些元素成功地挑逗起了我們的快樂神經?我們能不能將游戲中的“快樂元素”應用到工作中來,以提高人們工作的熱情并改進工作效率呢?答案是肯定的。Adam L. Penenberg認為,游戲化(gamification)雖然不是萬能藥,但卻是一劑提升商業效率的催化劑。
由此看來,學生們之所以愿意參加獎勵旅游大賽并享受著其中的快樂,主要是因為大賽的設計在很多方面吻合了“游戲化”的基本規則,比如挑戰機制、互動機制、排名機制、獎勵機制等。研究發現,人們可以從游戲中獲得生活和工作中無法滿足的成就感。這或許可以解釋,人們為什么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登山,而不愿意被支付費用來清理山上的垃圾。基于這個道理,設法把游戲元素應用到工作中,找到“讓工作看起來不那么像工作”的方法,工作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實際上,游戲化的設計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
你可以將微信視為一種游戲,你的粉絲越多,你的成就感就會越強,你微信的使用頻率也會更加頻繁;
會議的微邀請函,越來越帶有游戲色彩;
航空公司積累飛行里程,用來獎勵忠誠客戶;
在一款福特轎車中,儀表盤上有一款內置游戲,鼓勵司機節能減排:你節省的越多,游戲中的虛擬植物就會生長得越好。這一做法改變了人們的駕駛習慣。
游戲是一種強大且充滿人性色彩的驅動力。Adam L. Penenberg認為,如果說過去十年是社交網絡的崛起,那么未來十年則是游戲設計的時代,這種游戲機制將在各個領域發揮出你可能想象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