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會議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太過常見的緣故,沒有太多人愿意靜下心來去思考會議價值問題。我們經常會說,會議是一種工具,用來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會議是人類群體面對面的一種手段,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表現方式。除了類似簡單描述之外,也有比較正式的定義:UNWTO(世界旅游組織)在一個會議產業研究報告中,用六個詞來描述會議的價值:學習、討論、觀點分享、社交、業務和激勵。這些描述就夠了嗎?我們每天都在樂此不彼地舉辦或參與各種會議,其中的原因就這些嗎?我在想,會議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能夠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原因一定不止于此。以在華舉辦的某大型國際學術年會為例,想想下列群體參加會議的原因:
國際學術組織為什么要組織這個會議?
中國相關的學術團體為什么要申辦這個會議?
這個會議來華舉辦對國家有何意義?國家領導人為何同意到這個會議上致辭?
以PCO、DMC類供應商參與的目的什么?
贊助商、參展商呢?
嘉賓、演講人呢?
國際國內的參會者為什么愿意花費金錢和時間來到舉辦城市參會呢?
參會者所在機構愿意花錢派人參會的動機是什么?
舉辦地政府為什么愿意花錢出力以讓這個會議落地本城市呢?
舉辦地的場所類、服務類供應商 積極參與的目的只是經濟收益嗎?
要想說清楚以上群體參會的目的,以往關于會議價值的解釋就不夠了。大型國際學術年會具有參會者人數多、會議形式復雜、與會者群體類型齊全、參會者來源多樣化等特點,對于這類會議的分析,有助于我們了解各類與會者群體的參會動機,深入認識現代會議的價值。
對于任何一個事物的認識都需要一個過程,會議也一樣。綜合分析,阻礙我們全面、深入認識會議價值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
1、會議的普通性
提到會議,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它有什么用處,可以說一點神秘感都沒有??墒呛芏嗳撕孟癫惶宄?,會議極其復雜,我們身邊每天發生的小型工作會議,與另外一個地方舉辦的萬人國際學術年會相比,雖然都叫“會”,但兩者的共同性實在是少得可憐。會議的常見性、普通性特點影響了我們對于會議價值的深層次理解。
2、會議的發展性
很顯然,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是不同的,別說一千年前、一百年前舉辦的會議與今天的會議有巨大差異,即便同一個會議,十年前和今天相比,也肯定不是一回事兒。
會議價值的發展變化,一定與社會進步密不可分:
1、會議是人們社會生活最緊密、最集中的反映方式之一。
會議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都會以某種方式在會議中表現出來。
2、不同發展階段人們對于會議的訴求會有很大的差異。
社會經濟發展初期,個人與機構的消費能力弱,對于會議的訴求也就沒有那么高。這時候,人們參加會議的目的比較簡單,只要是見到了某個人,或者解決了某個問題,就感到滿意。會議對于舉辦地政府的價值也遠沒有現在那么大??墒堑搅私洕咚侔l展階段,溫飽問題解決了,人和機構面臨的問題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人們對于會議的期待當然也不一樣了。
3、會議由工具轉化為平臺。
作為“工具”的會議很容易理解,說白了,就是遇到問題開個會就行了。可是“平臺”就不同了,它的作用機制要復雜得多。“平臺”是一個多方價值互動的地方,每一方都期望從平臺的互動中獲取新的價值。換句話說,“平臺”就是多方價值的鏈接者和新價值的創造者。從“工具”到“平臺”的變化,是一種跨越性的變化,是社會經濟進步的一種必然。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我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重要會議、高端會議在舉行,這些會議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所占的分量持續增大。這些重要的、高級別的會議,大多數都具有平臺性質。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以平臺會議為主導的新的會議市場發展時期。會議平臺化之后,更多有影響力的機構和個人參與其中,包括國家、城市、社會團體、企業、知名人士等,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會議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這一點正是現代會議帶給我們的最有價值的東西之一。鑒于平臺會議的價值與日俱增,創辦新的平臺性會議,或對原有的會議進行改進提升,再或是將原有的會議變成某個平臺性會議的組成部分等,將成為越來越多機構和個人的選擇。
會議平臺化之后,組織者、參會者等的價值也得到了強化。主要包括:
1、組織者價值
與一般會議相比,主辦、承辦平臺性會議,組織者能夠在品牌影響力、收益、會員價值、業務發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收獲。
參會者個人及所在機構價值。與會者參加某個會議,不僅是個人的事情,更是其所在機構的事情,因為參加會議是一項公務活動,費用由機構承擔,擔當著機構的使命。因此,參會者的個人價值和機構價值總是交織在一起的,難以分割清楚。UNWTO在相關報告中關于會議價值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會議參與者及其所在機構對于會議的基本訴求。由于機構的參會價值需要通過與會者個人來體現,會議組織方越來越重視與會者個人價值的回饋。另外,對于參會者個人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舉辦地的旅游價值——特別的文化體驗、心靈體驗正變得愈加重要。
2、舉辦地價值
任何一個會議都可以為舉辦地帶來經濟收益,但平臺性會議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區域影響力提升、產業與科研進步、會獎旅游發展等方面給舉辦地帶來額外的益處。國家及地方政府愿意花力氣創辦或引進重要的平臺性會議,其用意主要在于后者。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議已經演變成了參與者多方價值匯集、碰撞并產生新價值的綜合性平臺。所以,會議的價值公式更應該是這樣的:
會議價值=參會者價值(個人價值+機構價值)+組織者價值+舉辦地價值+贊助商及供應商價值=各參與群體所需要的新價值
其中,參會者價值是會議平臺價值的基礎。這里的“參會者”是指包括與會代表、參展商等在內的與會人員的統稱。參會者價值公式如下:
參會者價值=會議價值(通過學習、討論、觀點分享、社交、業務、激勵等方式獲得的價值)+會議體驗價值+旅游體驗價值
這里加上“會議體驗價值”,是因為會議價值產生作用的前提是參會者良好的會議體驗。換句話說,如果與會者感覺不好,會議價值都無法被帶回家。至于“旅游體驗價值”就更好理解了,因為潛在參會者是否選擇參加某個會議,既有會議本身的因素,也有旅游體驗方面的考量。
假如把所有會議都看作是“工具”,包括工作區會議、市場性會議,以及簡單會議、平臺性會議等,那么它很可能是全世界最復雜多變的“工具”類型。想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把它們都套進去,肯定不那么容易,但我想這種“公式化”的嘗試還是很有意義的,一來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會議的價值,不再讓會議“混沌一片”;再者還有助于我們駕馭會議這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