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行業都會不同程度地趕時髦,最起碼會在一段時間內集中討論那個時髦話題與本行業的關系,可有些奇怪的是,“共享”這個詞兒的時髦勁兒都快過去了,我們這個行業還沒有很多人說起這個話題。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會獎業就沒有“共享”或者不需要“共享”嗎?
實際上,“共享”不是什么新東西,它一直就是支持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共享”的對應詞是“獨占”、“獨有”。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東西都是與別人“共享”的,只不過一直沒有人把這件事兒特別拿出來去說。我們上學,不僅校園、教室、操場等設施是“共享”的,校長、老師、黑板報等也都不可能“獨有”。會獎業更是這樣,會議中心、酒店、餐廳、設備、技術、交通工具肯定是“共享”的,連會獎旅游目的地、會獎公司、人員等也是這個行業很多人所“共用”的。再往深處想想,我們真正能夠“獨占”和“獨有”的東西或許根本就不存在:有些東西看起來是你“獨有”的,其實只是暫時的,比如房子、車子、票子。有人說,身體總該是你自己的吧。我看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我們只是臨時“借用”了幾十年,最后還得拆成最小的通用零部件,一個不差地還給上帝,由上帝再行設計和組裝。
“共享”成為一種“經濟”,肯定與互聯網的發展有關。線下的“共享”大家都知道,不用說,線上的“共享”是新東西,由此產生哪些新的經濟價值,還有待于討論和嘗試。現在所說的“共享”,就是利用互聯網的鏈接能力對相關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的一種經濟模式。為什么會獎業很少討論“共享”呢?盡管我們會獎人早已開始受用“共享經濟”帶來的種種好處,但會獎工作則一直停留在線下。Airbnb、Uber、滴滴、神州等作為美好的故事,對我們工作的影響卻很小。我想,雖然會獎旅游業不像其他行業,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共享”模式,全面改變行業運行的結構,但換一種思路,把“共享”變成一種手段,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進體驗,總是可以的吧。
設想一下,“共享”可能從哪些方面改變會獎業的未來:
第一,信息共享:
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很多對于會獎企業經營有利的信息都是“獨享”的,不少企業靠這個生存、發展,并引以為豪。會獎業,盡管是天生的以線下為主要生存方式的行業,但也無法避免互聯網從“信息共享”的角度來一場摧枯拉朽式的戰爭,將所有的信息溝壑都填平。這些“信息”可不只是簡單的動態、見聞,可能還有很多東西我們過去聞所未聞。
到那個時候,從信息獲取的角度講,所有人又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可能有的人還不習慣、不適應,不過那不要緊,重新洗洗牌,未來真正的玩家可能就會浮出水面。
第二,資源共享:
資源本來就是“共享”的,只不過“共享”的程度不夠高。在原有的運作模式下,良莠不齊的資源都能生存甚至發展,“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很多見。然而到了資源高度共享的時代,資源及其附帶的所有東西,都會以其本來的面目示人,真正的優質資源、優質服務獲得獎賞的方式,將是更好的收益和更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也就是說,“共享”的實質是,大幅提升優質資源的利用率。
共享模式下,幾乎所有東西都會變成資源來“共享”,不僅包括設施和服務——會議/會展中心、酒店、設施設備、周邊服務、旅游、休閑娛樂等,還包括與“人”相關的資源——演講人、嘉賓、設計師、策劃人、現場服務者、志愿者等。
第三,時間共享
雖然“信息共享”、“資源共享”中已經包含了“時間交錯共享”的成分,但專門從“時間”角度對資源進行深度挖掘,還是很有意義的。“時間”是一個很有趣的感念,它可以使滿地平鋪的資源立馬變得立體起來。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有可能在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體驗改進等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比如人力資源問題,“時間共享”就可能為我們降低使用成本。你或許只需要養一些必需的人員,其他平時利用率不高的角色,都可以通過“共享”的方式來解決。這樣獲得的人才可能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成本還更低。其實,在企業和項目運營中,我們只需要抓住關鍵東西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都可以借用“共享”的力量來完成。
實際上,會獎市場上一直在應用“共享”手段。有一次,我請演講人公司的朋友介紹一個演講人,她說境外演講人成本比較高,她看看國內那段時間是否還有人也需要這方面的演講人,兩三家一起請,成本就能降低很多。這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這當然是“共享”,不過,真正的“共享”需要有強大的互聯網平臺作支撐,否則“共享”的價值很難被徹底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