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獎市場,實際上是一個以資源為紐帶構建起來的人際關系網絡。一直以來,在這個網絡里,規模大一些的企業憑借自己的優勢地位,獲取了很多中小企業無法獲取的“資源”利潤。中小企業中的活躍分子也不甘示弱,他們使出渾身解數,擴大自己的社交范圍,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但每一方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因為客戶的需求,或者客戶的客戶的需求總是在不斷變化當中,現有的資源再多也都有捉襟見肘的時候。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給會獎人拉長自己的社交單子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對別的行業了解不多,但我很難想象出還有哪個行業能比會獎業的人在社交網絡上更為活躍,這一點沒有比微信群落數量沒完沒了地增加更能說明問題的了。可后來人們發現,他們在社交網絡上的收效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好。微信“朋友圈”及各種社交群落只是原來線下“熟人圈”的簡單升級版,想借此不斷擴大自己的“關系網”,讓更多的陌生人加入到自己的網絡里面來,形成真正的協作關系,實際上很困難。
萬維鋼撰文說,社交,包括目前的在線社交,主要還是“關系”社交,沒能跳出“熟人”的范疇。而如果不將“熟人圈”社交升級為“機會網絡”,互聯網的鏈接優勢就無法充分釋放出來。“機會網絡”是一種可以在不熟悉的人之間就能夠有效運行的社交網絡,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所謂“關系”,而是英文的connection、network(連接)。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協作,而人類文明絕大部分都是人類社會協作的成果。也就是說,只有把更多的“陌生人”拉進協作的圈子里,才能不斷擴大協作的成果。道理很簡單,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陌生人世界,為了共同的利益,大家必須要合作。這就意味著,過去的那種以“熟人”為基礎的“關系”網絡已不能滿足需要,取而代之的就是以“陌生人”為基礎“機會網絡”。
有人說,美國人辦事情講究公開、公正,不講究關系和人情。實際上美國人是將“機會網絡”給系統化了。萬維鋼補充說,美國人注重校友網絡、注重比較正式的推薦信函,就是一種制度化的用“自己人”的方式。我覺得,在美國人的熟人推薦模式中,比我們的熟人關系模式多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信用綁定”,即推薦人需要為所推薦者承擔一定的信用責任——以函件為證。
其實,“熟人關系”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相對于信用風險更大的“陌生人”,使用“熟人關系”會讓你感到更踏實些。要把陌生人拉到自己的合作網絡中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信用”,即如何讓更多人,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來為這個要合作的“陌生人”做背書。解決了這個問題,從理論上講,人們合作的范圍可以無限大。
連接陌生人,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互聯網,而要把陌生人與信用捆綁起來,還需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添加計算機智能。
日益增強的客戶創新需求,要求我們必須找到拓展資源網絡的新方法。這樣的話,我們就需要一個全新的網絡生態系統。這個系統至少要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需求:
第一,所有的資源都將以平等的身份重新排隊,過去所擁有的各種優勢需要兌換成“新幣種”才能產生新的價值。你的影響力及商業價值,跟多少人愿意為你做背書直接相關;
第二,每個資源體、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展示自我,并與更多陌生人開展合作。需要明白的是,每個資源體、每個人都會變得越來越“透明”——任何人陌生人都可以透過你的數據檔案把你了解個底朝天。在這里,犯錯誤的成本比過去大很多;
第三,在這個生態系統當中,“熟人關系”也是有用的,最起碼他們可以成為你最早的一批背書者;
第四,以“陌生人”為基礎的“機會網絡”與 “熟人關系”最大的不同點是,如果你的能量足夠大、信用值足夠高,你可以完成很多以往無法完成的工作,實現很多以往無法實現的夢想。這時候,你的想象力和智慧就有了充分施展的天地。
這是一個夢想,但它距離我們已經不是很遠。會獎業是這樣,別的行業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