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除了不懂事的嬰幼兒,恐怕沒有幾個人不知道杭州,可對于中國之外的幾十億人來說,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原來沒有認真想過這件事兒,還想當然地認為,中國很多知名的二線城市,包括杭州、成都、大連、重慶、青島、廈門等,跟中國打過交道的外國人都應該知道。可經過測試后,我很快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除了北京、上海以及“兵馬俑”的故鄉西安、雪域高原西藏等幾個特色極為鮮明的地方之外,絕大多數外國人并不知道中國還有那么多有名的城市。不過,你可以不知道“杭州”,你總該知道“G20”吧,當你告訴他們“杭州”就是“G20”峰會舉辦的地方,他們馬上就會點頭,還會“嗷”上一聲。
地球上有上百個國家,上千個城市,要記住它們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記得原來學地理,老師讓背下所有國家和它們的首都,沒有一個孩子不認為這是一件天底下最苦的差事。不光是地理,歷史也一樣,包括中國歷史、世界歷史,還有后來再具體些的國際關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等,需要往腦子里塞的古今中外的國家、城市和各種稀奇古怪的地方非常多,確實不太好記。
這些年做會議,經常會習慣性地把會議和很多事情扯在一起。想想讀過的地理、歷史書,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與重要會議結合在一起的城市或者地方,記憶就最深刻——連會議和地名一起記住了。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里有過幾十個重要會議,記得最清楚的實際上就是那幾個與舉辦地聯系在一起的會議,盡管別的會議也十分重要。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幾個與舉辦地聯系在一起的重要會議(部分)
名稱 |
年份 |
地點 |
古田會議 |
1929 |
福建古田 |
遵義會議 |
1935 |
貴州遵義 |
瓦窯堡會議 |
1935 |
陜北瓦窯堡 |
洛川會議 |
1937 |
陜西洛川 |
西柏坡會議 |
1949 |
河北西柏坡 |
有人能記住“七屆二中全會”是什么會嗎?記不住很正常。告訴你吧,就是“西柏坡會議”。
影響中國現當代歷史的國際會議有很多,比如1971年10月舉辦的第26屆聯大會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常任理事國地位等。不過,我們能記得清的還是那些加上地名的重要會議。比如:
影響中國外交的國際會議(部分)
名稱 |
年份 |
地點 |
主要參與者 |
主要內容 |
巴黎和會 |
1919 |
法國巴黎 |
德英法 |
確認帝國主義統治秩序,引發五四運動 |
萬隆會議 |
1955 |
印尼萬隆 |
亞非國家 |
確立中國外交的“萬隆精神” |
與二戰相關的幾個重要國際會議(部分)
名稱 |
時間 |
地點 |
主要參與者 |
主要內容 |
慕尼黑會議 |
1938 |
德國慕尼黑 |
英法德意 |
把捷克領土割讓給德國 |
開羅會議 |
1943 |
埃及開羅 |
英美中 |
確認將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 |
雅爾塔會議 |
1945 |
蘇聯克里米亞半島 |
蘇美英 |
成立聯合國,確定戰后世界秩序 |
波茲坦會議 |
1945 |
德國波茲坦 |
英美蘇 |
討論戰后問題,敦促日本投降 |
同樣的道理,每年在國內外舉辦的國際會議不計其數,但對于一般人來說,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達沃斯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等。
為什么人們的大腦會對“地名+會議”的模式情有獨鐘,或者換句話說,為什么“地名+會議”的模式會具有如此強大的傳播學意義?我想這一定跟人腦的記憶特點有關——抽象的東西不好記,越具象化、越具有符號感越好記。至于傳播效果,道理很簡單,越好記,持續的傳播效應就越強。
所以我說,給會議起個好名字很重要,“G20杭州峰會”的叫法就不錯。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