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杭州辦事兒,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的唐雪總跟我說,馬云要在這里搞了個活動,很不錯,到時候要來看看。她當時還說了活動的名字,里面好像有一個“節”字,因為沒有什么概念,所以就沒記住。唐總推薦的,還是要去看看。會議展覽活動參加的比較多,號稱高大上的也見過一些,所以直到進入現場之前都沒給自己太高的預期。可當我進入活動前廳的時候,直覺立馬告訴我:這個活動不一般——設計、布置以及現場參與者們的精神狀態等等。我的興致一下子被提了上來,并慶幸自己做對了選擇。
活動的主題叫“奇市江湖”——這個不用問,到處都是這樣的大字。淘寶市場,各路英豪,盡顯奇招。
進入活動主廳之后,你會不自覺地被現場的場景設計、體驗安排、演出互動等所感染。我排隊進入了綜藝活動空間——那是人氣最旺的地方。那場景,更像是年輕人的節日派對——如果不是大屏幕里不時播放著淘寶“造物英雄”的光輝事跡,提示我這里是淘寶的主場,我很有可能會忘掉這一點。不過,片子做得不錯,有點電影的味道——從現場人們“享受”的樣子,就可以看得出來。
主廳兩邊是108個淘寶的江湖“神店”——設計、制作、安排,各有匠心,獨具魅力——這可跟手機里購物車旁邊的店面一點都不一樣。奇怪的是,明明是賣東西的店鋪,卻沒有了賣東西的樣子——店主們或在忙著“造物”,或忙著直播;“顧客們”則興奮地寫著、畫著、敲著、打著、玩著、鬧著,同時還拍著、直播著。我在旁邊看著、想著:這種和諧的場景說明了什么?這就是人們內心深處最想要的東西嗎?如果說這正好與年輕人期望的生活方式——時尚、科技、創造、活力、體驗等相契合的話,那么年齡大些的人呢?歲月的痕跡就可以將這種內心的訴求清除干凈嗎?我不知道別人怎么想,反正我覺得,盡管馬云是在給年輕人“造物”,作為那個下午的參與者中吃飯年頭最多的人——很有可能是這樣,我同樣陶醉其中。
“淘寶造物節”有這么幾個特點,值得討論:
一是目的明確——通過線下活動的極致化體驗來提升線上購物平臺的影響力。線上購物平臺的特點是:選擇多、效率高、價格合適;而線下活動,做好了的話,可以通過場景、體驗、互動的方式增強品牌感染力,提升客戶粘性。線上的意義是銷售,線下的目的是體驗。線下活動的這些優勢,可能正是馬云大手筆舉辦“淘寶造物節”的主要用意所在。
二是體驗極致化——打好體驗的組合拳。要把體驗做到極致,除了需要把相關要素運用到位——科技、娛樂、設計、互動、DIY、分享等,還少不了節奏與場景設計——把這些東西元素結合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講,“淘寶造物節”沒有太多可以挑剔的東西。
三是超越購物——用營造全新生活方式的方法來提升品牌影響力、增強客戶粘性。在商業社會里,每人都是營銷者,相互之間的差異在于營銷方式的不同——如果說最低級別的營銷手段是“叫賣”的話,那么最牛的營銷策略就應該是“打造新的生活方式”。人們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潛在的追求科技、時尚、娛樂、互動、健康、舒適、活力等的力量,商界英雄需要做的,就是創造合適的條件,讓它們充分釋放出來。從理論上說,天性是沒有年齡之分的,但如果非要從年齡方面說點什么的話,那么年輕人對新事物的追求一定會更加強烈。
作為一個會展從業者,眼睛里看到的是“造物節”,心里想的還是與自己相關的事兒。有幾點感想與大家分享:
一,會展活動與互聯網,是敵人還是兄弟?會展活動與互聯網的糾纏在于“信息傳遞”。會議,是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手段,而“交流”的內容就是“信息”。展覽呢?當然也是“交流”,“交流”的也是“信息”,只不過更偏重于交易。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很多人擔心互聯網會吃掉展覽、會議,后來發現不是這樣:互聯網蒸蒸日上,會議、展覽、活動也活得好好的。為什么在信息傳遞上有巨大優勢的互聯網沒有一口吞下會展活動呢?唯一的解釋是,兩者傳遞的“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方式各有優勢,無法取代。看來,互聯網的發展只是促使線下活動更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那部分東西。如今,最牛的互聯網企業又創造了最牛的線下活動,說明互聯網與線下活動是兄弟,而把兩者連在一起的“血脈”,是“信息”及其最佳化的傳遞方式。
淘寶“奇市”的“英雄”“下凡”了,想當兩棲“英雄”,那么線下會展活動的“英雄們”,就不想到線上玩一玩,嘗嘗兩棲體驗的滋味?
二,為什么線下活動會變得越來越綜合?馬云為什么會用“節”這種方式來推廣淘寶呢?“淘寶造物節”里面包含有展覽、會議、活動、演出等——這種綜合性很強的方式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場景效果,增強現場感染力。與此相比較,單一的展覽、會議、活動、演出等,就會顯得單薄,缺乏力量感。從體驗方面說,單一活動很難構建起多層次、多角度的豐富體驗。這好像是一種全球化的趨勢——在國際會議、展覽、活動產業中,概念比較單一的英文詞,包括“會議”:meeting、conference、convention、congress等,“展覽”:exhibition、exposition等,使用頻率減少,而將這些詞意都涵蓋在內的“活動”——event則更多地被使用。前不久,美國“會議產業理事會”——Convention Industry Council(CIC),新更名為“活動產業理事會”——Event Industry Council(EIC),可能就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
那么,我們的會議、展覽和活動呢?還在堅持幾十年一貫的方式不變嗎?實際上,在會議中加些演出、娛樂、活動等,非但不會影響會議的正式性,反而會因為體驗的改進而大幅提升會議交流的質量。我們這么做,不只是在順應潮流,我們順應的實際上是人性。
三,為什么科技與時尚會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會展活動當中?科技與時尚已不再是奢侈品,場景感、設計感、藝術感也不僅是外企的專利,體驗、互動、參與、DIY更不只是年輕人才可以沉浸其中的游戲。會展活動組織者、會獎活動公司的“專業性”,不僅體現在“內容”——主題、議題、話題、數據、研究報告等的創新上,還將更多地體現在表達的方式上。科技的進步、消費能力的提升,不斷抬升著人們對于會展活動科技感和時尚性的追求。這難道不是我們會展活動從業者應該肩負起的責任?
“節”的確不是什么新物種,在“節”里面裝上很多東西,也不是阿里的首創,但“淘寶造物節”卻賦予了這種傳統方式以新的生命力。“淘寶造物節”,造的不僅是新產品、新服務、新體驗,造的更是一種新的、時尚的、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