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普遍將“活動”(event)歸為五大類,即:會議(meeting)、展覽(exhibition, exposition)、節慶(festival)、賽事(sporting event)、演出(show)等,即所謂的“會、展、節、賽、演”。
在這五個活動類別當中,節慶應該是產生最早的之一。當人類社會還處于蒙昧狀態的時候,一旦遇到什么開心的事情或者特別的日子,人們就會聚集在一起,或唱歌跳舞、美食狂歡,或體育競賽等,不管是哪種方式,“歡樂”差不多都是主題。這可能就是節慶的雛形。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風風雨雨,變化萬千,可節慶則始終伴隨在我們左右。如今也一樣,我們整天身不由己地忙于很多事情,而節慶活動則是一種很好的調味劑。
雖然人類社會在任何一個發展階段都會舉辦各種節慶活動,但節慶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則是不斷變化的——該時代的經濟、科技等都會滲透其中。想想看,現在舉辦的節慶活動肯定與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很大的不同。
與會議、展覽等通用性較強的活動類別不同的是,節慶與當地社會文化的關系更為緊密。所以說,有多少個民族,有多少個國家,有多少個城市,就有多少個不同色彩的節慶活動。
那么是不是說,節慶活動就永遠停留在當地化的層面而無法走向全國化、國際化嗎?當然不是。既然節慶是一種有組織的人類活動形式,那么不同背景的組織者就一定會賦予它不同的意義。
綜合分析,節慶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01 本地性——自娛自樂型
絕大多數的節慶活動都停留在這一層面。這很正常,因為大部分節慶活動最開始產生的時候就是為本地人服務的;
02 全國性——旅游型
要把一個節慶活動做成全國性,讓全國各地的人都來旅游,而且持續一個禮拜或者更長時間,那么該節慶活動的組織者需要做的工作就多了,包括內容、形式、流程、活動安排、組織管理、盈利模式等,都要重新規劃。到了這個階段,節慶的運營管理及服務就需要走向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
03 國際性——綜合型
看看西方國家很多城市的會議、展覽、活動清單就會發現,其中被叫做event、festival的分量占比更大。再分析下那些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和參與度的節慶活動,你又會發現,與自娛自樂型、旅游型的不太一樣,它們更像是“會展節賽演”五種活動類型的“綜合”。為什么走向國際化就離不開“綜合”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沒有幾個人只是出于對某朵花、某個菜、某杯酒、某首歌等感興趣而遠涉重洋去參加一個節慶活動。換句話說,你的節慶活動必須擁有更多更為強大的吸引力,才可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還有,將節慶、會議、展覽、演出、賽事等方式都用起來,不僅可以吸引更多人,還可以大幅提高節慶活動的收入。
有人會問,為什么非得把節慶活動搞得那么大,自娛自樂不挺好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說說節慶的價值。
一般而言,節慶活動參與者的目的相對比較簡單,尤其是那些本地性的節慶活動——主要是娛樂、休閑等。可對于該節慶活動的組織者而言,目的就復雜多了。不管該組織者是政府、協會還是企業,他們組織該節慶的目的很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擴大知名度
節慶與其他類型的活動一樣,都有擴大舉辦地知名度的作用。節慶活動的影響力實際上與其參與者的地域范圍有直接關系:地方性的節慶活動更多的是地方性的影響力,而全國性、國際性的節慶活動則很可能具有全國性、國際性的知名度。也就是說,提高節慶活動的層級,就會在更大程度上擴大舉辦地的影響力。
2 推動優勢產業發展
但凡節慶活動,都與產業有關,至少可以促進旅游業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提升節慶活動的層級,擴大參與者的范圍和層次,對于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旅游業發展角度看,更多的節慶活動參與者,意味著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基礎設施、旅游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3 增加消費
從消費角度看,不言而喻,參與者數量越多、地域范圍越大、層次越高,所帶來的消費就越多。
4 增加投資
更多、更高層次的參與者,意味著更多的投資機會。
上述節慶活動價值中的任何一條都在發出強烈信號,鼓勵組織者竭盡全力把節慶活動推到更高的層級。當然,因節慶活動升級而獲益的決不只是組織者一個方面,外地參與者有機會更加深入地體驗當地的文化,而本地參與者的受益就更多了,節慶活動給組織者帶來的每一條價值,他們都能真切地感受得到。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