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到上海參加“活動管理之父”Joe Goldblatt 的新書發布活動,讓我有機會更加靠近“活動”,并再次思考“活動”及其與會議展覽之間的關系。
作為一個會議策劃人,我覺得我組織的會議越來越像是一場綜合性的“活動”(event),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會議”(meeting)。不僅如此,根據我的觀察,更多的會議開始突破傳統范式,具備“活動”特征。而且與此同時,各種主題的“活動”不斷涌現,包括私人的、公眾的,文化藝術的、體育賽事的,規模達到數萬人的,小到幾個人幾十人的,地方的、全國的、國際的,等等,不勝枚舉。為什么會議開始“活動化”?為什么“活動”開始深入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會議展覽與“活動”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為什么社會經濟發展起來之后“活動”會“突然”增多?未來中國的會議展覽業會變成哈樣子?
我的感覺是:我們必須在會議中加入更多“活動”元素,原因很簡單——參會者需要。“活動”意味著什么呢?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傳統的會議有些拘謹、刻板,而“活動”則更多變化,更加活躍。
我好像能夠理解,為什么發達國家更愿意使用“活動”(event)來涵蓋會議、展覽、節慶等一系列群體面對面的事件。現在看來,我們國家也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候,會議、展覽、節慶、賽事、演出等活動形態更多地以獨立方式出現,且形式簡單,體驗性差。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們對于會議展覽的訴求就開始發生變化,希望它們的效率更高,體驗感更強。與此同時,人們也有更強的經濟實力來參加各種社交、旅游、文化、藝術、體育、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活動”。
關于中國會議展覽及相關產業未來的發展情況,以下兩點值得關注:
一是專業性。會議、展覽、節慶、賽事、演出等主要活動形態,其專業特性仍將保持并繼續發展。
二是融合性。不僅是會議、展覽相互融合,節慶、賽事、演出等也都將呈現出融合的基本趨勢。
專業性與融合性發展是交織在一起的。面對這種趨勢,我們目前還存在很多挑戰:
首先是會議展覽組織者。我國很多協會、企業的負責人都是一步步從過去走過來的,他們心目中的會議展覽都有著相對固定的樣式,要讓他們做出大的調整還有一定的難度。
其次是產業鏈各環節。會議展覽產業鏈是由上游會議展覽組織者、客戶等長期培養出來的,它們的專業性可能還不錯,說到融合、創新,恐怕有點難。會議展覽服務企業是這樣,會議展覽設施企業更是如此。
三是教育。我們的會展學歷教育也是過去那個時代的產物,“會展專業”,實際上是“展覽專業”,“會議”方面的內容少,現代意義上的“活動”教育更是少得可憐。
關于“活動”的概念需要說明一下:
在我國,雖然大的“活動”類別可以包括會議、展覽、節慶、賽事、演出等,但由于會議展覽的業態特點太過突出,因而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很少會將會議展覽納入到“活動”的框架內去考慮。我們通常所說的“活動”,指的是會議、展覽之外的其他人類群體面對面的方式。不過,“企業活動”(corporate event)這個詞還是經常看見的,因為企業舉辦的面對面事項綜合性太強,很難用會議展覽來表達。
漢語的“活動”有點籠統,而英語則相對細分一些:event,表示正式的、有一定規模的“活動”,既包括會議、展覽、節慶、賽事、演出等典型的“活動”類型,也包括你能夠想象到的各類人群面對面的事件,比如社交、聚會、休閑娛樂、文化體育等;activity,表示小一些的“活動”,event里面的分項“活動”或者環節,也叫activity。
英文中常見的與event相關的用法主要有:event industry(活動產業),event management(活動管理),event planner(活動策劃人),event planning(活動策劃),等等。
關于event的漢語翻譯,譯成“活動”更合適,而非“事件”,雖然它也有這個意思。
面向未來,可以肯定的是,從“活動”的角度來看待會議、展覽,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策劃、運營管理、服務等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就很愿意看見“活動策劃人”、“活動管理”、“活動公司”、“活動產業”等概念在中國更多地被提及,被使用。到了那個時候,“活動”參與者的感覺會更好,“活動”從業者的職業價值也會更高,我們苦苦追求的所謂“國際化”,距離也許會更近。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