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會議是營銷嗎?等于是在問,會議是什么?會議有什么作用?
會議當然具有營銷價值,而且占的分量還很重。
我們不妨從“會議營銷”談起。從漢語字面上看,“會議營銷”主要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把會議直接當成營銷工具來使用。這里的“會議營銷”,關心主要問題是,如何利用會議這種手段把營銷做透,把銷售額做大。銷售驅動型的產品及服務特別關注“會議營銷”,他們善于策劃、組織營銷性會議及活動,利用會議的場景營造、氣氛和托等,達到擴大營銷、提升銷售等目的。直銷與快消、金融與保險等行業的高級銷售主管,都是“會議營銷”的行家;“會議營銷”的另外一層意思是,一個開放性的會議,包括行業會議、公眾性會議及活動等,提供擴大傳播效果、提升自身影響力等方法,來吸引更多參會者、參展者、贊助商等,以達到增加收入的目的。第一層意思講的是如何用好會議這種營銷工具,第二層意思說的則是會議增收也需要營銷。
從營銷與會議的關系看,除了營銷性會議之外,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會議都與營銷有關聯。訂貨會、交易會、對接會、洽談會、供需見面會等,都是直接服務于業務的;年會、渠道會議、答謝會、發布會等,也是營銷的重要平臺;有些會議,看似與營銷及業務無關,實際上對于很多機構和營銷人員而言,它們也是不可多得的營銷戰場。總之,只要把某一類人群聚集在一起,就具備了一定的營銷價值。
說到這里,是不是就可以說,會議就是營銷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先看大的會議類別。
一是政府會議。所謂政府會議,就是用財政資金作為會議基本支出的會議。這類會議的組織者通常是不同類型的政府機構,有時候也會是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無論這類會議的名義主辦者是誰,只要花費的是財政資金,那這個會議就一定是在為政府更好地開展工作服務的。從本質上看,政府舉辦會議,就是為了更好地行使管理、運行、協調、服務等職能,與營銷沒有直接關系。
有人說,中國各級政府都會舉辦很多看起來與傳播、影響力提升有直接關系的會議,難道這不就是營銷嗎?“營銷”與“傳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營銷”是一種商業行為,目的是增加收入;而“傳播”則是會議的一個重要功能,這種功能既可以用以“營銷”,也可以用以別的目的。總結來說,政府舉辦的絕大多數會議都是工作性質的,并不是“營銷”活動。政府有時候也會舉辦一些商務性會議,雖然這些會議客觀上為市場主體提供了“營銷”的便利,但從本質上看,它們仍就是政府行政職能的一種延伸。
二是協會會議。協會,或者叫社會團體,就是某一類人群形成的一種社會組織。它們是人類社會除了政府組織、企業組織之外的第三種社會組織形式。協會類組織在社會運行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協調、服務等角色。協會會議是協會為其會員服務的,所以會議的開支原則上需要由會員及其它會議參與者來承擔。從本質上說,協會會議是協會為其會員服務的一種手段,不是協會的“營銷”工具。然而從客觀上分析,協會搭建的行業或者專業領域的平臺,又具有很強的營銷價值。
三是企業會議及活動。企業是一種商業動物,從這個意義上說,由其舉辦的會議及活動均具有商業性質。那是不是說,企業舉辦的會議都是“營銷會議”呢?肯定不是。企業舉辦的會議及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與營銷、銷售有關,另一部分則是為運營、管理服務的。前者主要有:發布會、推介會、客戶見面會、答謝會、獎勵旅游活動等;后者主要包括董事會、培訓會、高層會議、工會會議以及各種日常工作會議等。
再看會議作為平臺的價值。
會議的平臺價值是會議作為工具價值之外的另外一種價值體現方式。會議的工具價值理解起來比較簡單,比如,你可以把會議用于營銷、學習、社交、討論、激勵等目的。會議的平臺價值相對復雜些。如果一個會議的參與者不只是一類群體,而是兩類或者更多,而這些群體之間又能形成價值鏈條,那么這個會議就成了一個“價值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每一個參與者既是平臺價值鏈的貢獻者,也是其利益獲得者。也就是說,盡管不同類型參與者的訴求不盡相同,但只要各方積極參與平臺的價值互動,每一方都可從中獲取相應的利益。
比如說一個行業年會,它的參與者群體可以有:主辦者、贊助商、采購商、參會者、參展商、嘉賓等。對于這個行業年會,主辦者的訴求主要是行使服務職能,為會員及業界創造一個價值交互的平臺,推動行業發展。而對于贊助商、參展商而言,這個會議就是一個營銷及銷售平臺。參會者的訴求可能更多一些,包括學習、觀點交流、社交、業務發展等。由此可以看出,對于一個平臺會議來說,不同參與者的價值訴求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回答“會議是什么”的時候,不同的參與者群體,很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就像我們的社會正變得愈來愈復雜一樣,我們的會議也在趨向于復雜化。這就為會議的組織者、參會者、贊助者以及服務提供者等,提出了新的挑戰,它逼迫我們用新的眼光來審視曾經熟悉的一切。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