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恐怕沒有幾個國家能像我們這樣,對于“文化”存有如此程度的敬畏之心。我們最愿意看見的、聽見的,關于國家和城市,我們希望它們有歷史、有“文化”;關于人,我們希望他們有修養,有“文化”??傊?,只有與“文化”聯系在一起,才會有厚重感,才值得尊重。
文化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為它是知識的象征,是智慧的化身。然而從實用主義角度看,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文化,只有被人們理解了、掌握了、應用了,其價值才會真正發揮出來。
現在我們講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其目的就是要提高文化的實用價值。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文化助力旅游,就得把文化中的內容、知識,變成旅游產品。
這無疑是一種挑戰。長期以來,文化主要是作為知識儲備而存在的,很難拿過來直接進行消費。我們通常把“文化”叫做“事業”,而非“產業”,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如何變“文化”為“產品”,使旅游消費者心甘情愿花錢購買呢?要做到這些,以下因素是需要考慮的:
一是凝練性與簡潔性
說到“文化”,不管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好像只有用“博大精深”來描述才算準確??墒菍σ话闳耍绕涫悄切┛焖傧M性的游客來說,“博大”往往意味著“龐雜”,甚至“混亂”;“精深”,常常給人以“晦澀”、“深奧”的感覺。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花了幾個小時時間,去參觀一個博物館、一個歷史遺跡,最后什么也沒有學到的主要原因。我國很多文化性景區、景點,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二是趣味性和體驗性
中國旅游消費正處于升級換代的過程當中,而這其中的要點是,越來越多的旅游消費者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觀光旅游,期望與當地的文化進行深度互動。這就需要旅游產品的開發者、設計者,將復雜的文化簡單化、趣味化、產品化,使消費者有興趣與之展開互動,并在互動的愉悅之中得到提升。
從產品形態上看,文化產品化可以有:
一是演出
無論是將文化作為內容還是作為載體,演出都是受歡迎的大眾旅游、會獎旅游產品。需要說明的是,只是有大型劇院式演出還是不夠的,小型互動式演出、穿插式表演,以及體驗式表演、比賽、年會性自娛自樂等,也很有必要。一直以來,我國的旅游演出主要解決的是大眾性需求問題,對于小型化、定制化、體驗化、情景化、植入化等新的市場需求,我們的準備還遠遠不夠。
二是博物館類
博物館類產品除了讓人瀏覽、參觀之外,還有很多可以產品化的方式。發達國家的很多博物館,早就成了孩子們周末聚會、游樂、學習新知的好場所。精美的藏品、珍貴的文物與孩子們之間沒有了距離,寬敞的公共空間更是他們理想的聚會場所。這里不僅是孩子們的樂園,會議與獎勵旅游團也可以陶醉其中。想象一下,在四周掛滿名畫的大廳里開會,拿著酒杯在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物中間走動,會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三是餐飲
在為數不多的“中國文化符號”中,中餐顯然位居其中。不過,只是到品牌餐飲店和街邊小店里享用美食還不夠,在宴會上體驗飲食文化的儀式之美,親手制作特色美食,并將自己喜歡的美食帶回家,都是新型旅游消費者喜歡做的事情。
四是禮物
在旅游商店及街邊小店里選購禮物當然可以,但更多的人愿意選擇那些具有文化內涵的特殊紀念品、文化創意產品。如果還可以自己動手,把紀念品與自己的情感、經歷等聯系在一起,那就更好了。
五是體驗產品
對于有些文化旅游產品,只是讓人們看一看,意義并不大,親自體驗才是很多人真正想要的效果。不少非遺服務項目,包括健身、休閑娛樂等,無疑是很好的體驗項目。
旅游是世界第一大產業,文化又是那么深厚而多樣,兩者碰撞,一定會絢麗多姿。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