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占我國GDP總量已超過一半,而且這個比例還在進一步提高。盡管如此,我國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美國服務業占GDP總量的八成以上),還體現在市場競爭力方面。根據有關統計數據,我國服務業的競爭力水平只相當于經合組織數十個國家平均水平的20-50%。看來與工業品相比,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的確需要提高。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提出要加大服務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服務貿易發展。具體該怎么做呢?對于工業品,政府的推動方法之一就是搞展會,那服務業呢?同樣的方法還管用嗎?
我們先來談談展會的作用。
看看各家展會官網的自我介紹就會發現,展會的作用主要包括宣傳推廣、研討交流和業務洽談等。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宣傳推廣”有推介會、活動贊助、廣告宣傳等;“研討交流”有論壇、研討會、專題討論等;“業務洽談”有預約洽談、展位洽談、專場洽談等。宣傳推廣、研討交流都很有用,但展會成功的根基卻在于“業務洽談”。換句話說,在展會上,能否談成業務,或者接近于談成業務,才是參與者們最關心的事情。
展覽活動搭建的平臺,實質上就是買賣雙方業務合作的平臺。一個展會是否受歡迎,品牌含量有多高,都是由此決定的。
那么談成業務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呢?足夠量的、相互匹配的需求方和供應方,必不可少。這里所說的需求方和供應方不是籠統的,是相互匹配的,而這種匹配性只有在比較細分的專業領域才能夠實現。比如說“交通服務”,它至少可以有數十個細分領域,而這些細分領域相互之間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供需匹配性”。所以,只是說“我有交通服務領域的需求方和供應方”是沒有意義的,不會有人會為這個籠統的概念去買單。反過來說,你舉辦一個“中國北美航空貨運代理展覽會”,倒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真的把相關供需雙方都邀請到展會現場,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及商業價值,就另當別論了。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展覽會,包括專業展、消費展等,都應該具備這個基本條件。
現在說說服務業及其與展會的關系。
有關資料顯示,世界貿易組織界定的服務貿易包括12大領域:商業服務、通訊服務、建筑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旅游服務、文化體育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等。
如果把這12大領域的服務業作為一個“產業”的話,那么它可以龐大到囊括全球GDP總額約三分之二的程度。這些看似相關的“服務業形態”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實際上的關聯呢?如果把所有這些細分產業形態都裝在一個大的框子——博覽會里面,供需對接的專業性如何體現?
簡單分析你會發現,別說把12個領域放在一個展會里有困難,即便是隨便拿出其中一個領域,將其變成一個“成功”的展會,都不是那么容易。
“商業服務”。什么是“商業服務”?它都包含什么內容?關鍵是,這是一個產業形態嗎?如果是一個產業,那么它的產業鏈條是怎么構成的?能把其中的“供方”和“需方”匹配起來嗎?從以上十二個產業形態看,“會展業”應該劃分在“商業服務”當中。“會展業”分為“會議”和“展覽”兩個細分產業,這兩個細分產業又會細分下去,否則根本無法找到清晰的供需鏈條。籠統意義上的“會展業博覽會”沒有存在的價值。
“通訊服務”。“通訊”肯定是一個產業,而且是一個大產業。“通訊”相關的技術、設備有很多成功的展會,那“通訊服務”呢?如何從供需對接的角度,讓展會為中國通訊服務的國際化做出貢獻呢?
“建筑服務”。建筑業的展覽會通常集中在建筑材料、建筑設備以及建筑規劃設計等方面。單純從服務的角度看,中國建筑業的境外客戶是誰?去掉建筑材料、設備等之后,全球建筑服務如何通過展會的方式來對接業務需求呢?
“教育服務”。“教育”是一個擁有眾多細分領域的產業形態,而且每一個細分領域相互之間在供需鏈條上都沒有明顯的重疊性。那么展會的方式可以為這個龐雜的產業做出哪些貢獻呢?退一步說,即便教育的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具備舉辦展會的現實可能性,包括“B2B”和“B2C”,那么要將所有這些業態都放在一起,舉辦一個超級大party,也是不可想象的。何況展覽業是一個沒有太高準入門檻的行業,市場化程度本來就比較高,教育領域該有的展會,應該不會“虛位以待”。
“旅游服務”。“旅游服務”是各個服務產業領域中最有國際合作潛質的產業類型之一,這也是我國各地國際旅游展遍地開花的主要原因。由于涉及“B2B”和“B2C”兩種業務類型,國際旅游展的規模往往都比較大,數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數萬人參與的情況很是常見。回過頭來說,既然國際旅游展已經比較成熟,產業鏈獨立性也很強,還有沒有必要再把它納入到“服務貿易博覽會”的大籃子里呢?
“金融服務”。金融業的范圍很大,至少包括以下幾個大的領域: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金融科技等。長期以來,金融業的展會都是以技術、設備等為主的,通過服務貿易展覽會的方式,把國際金融業界的供需雙方拉到一起,舉辦細分領域的對接會,應該怎么操作呢?
除了以上服務行業之外,銷售服務、環境服務、健康、社會服務、文化體育、交通運等領域,在內涵和外延方面并不會比前面分析的那幾個領域小,以其中任何一個產業領域為基礎舉辦有價值的展覽活動,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
有人說,“廣交會”看起來就有點像“大雜燴”,不也成功了嗎?“廣交會”交易的產品只是看起來有點“雜”,其實它們的采購商則是相對統一的。
那么,是否存在這種可能性,那就是跳出細分領域的個性差異,舉辦一個抽象意義上的服務貿易博覽會,用來宣傳推動服務業發展呢?當然可以。不過,在“業務洽談”缺失的情況下,“宣傳推廣”與 “研討交流”可以成為業界參與大型博覽會可持續的動力來源嗎?
提升中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急迫心情可以理解,可具體的推進方式則需要探討。展覽會只是交易方式的一個選項,并非萬能鑰匙。個人觀點,供討論。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