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6000字活學活用,哪怕你入行才一年,也將是調研高手!
會展行業已經邁向深水區,具體表現為:行業細分越來越細,彼此交融越來越密切,變化與發展越來越快、復雜性越來越強、需求越來越難以琢磨。這就好比量子力學里面的“測不準原理”(在宏觀世界比較容易觀測和預測,一旦到了碎片化的微觀世界,復雜度呈現幾個數量級的難度)。
在上述背景下,會展人的市場調研技能和技巧就顯得更重要了。好的方案和用戶洞察都始于調研。調查是決策的基礎:1927年3月5日,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實地考察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情況。農村包圍城市、論持久戰無不是基于調查和洞察。一旦離開調查,就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就會受到重大的損失。
市場調研很重要,還表現為:在過剩經濟時代,誰更接近客戶,誰就擁有更多的知識,誰就能接近市場;隨著客戶期望升高,必須比客戶懂得更多,才能獲得信任。在知識經濟時代,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對于會展主辦而言,選對正確的新興行業、話題、演講人尤其重要,如何選擇?因此調查研究是根本。
市場調查的研究重點是客戶,這就需要以用戶為中心。
哪些常見的調查場景?
司法人員對案件調查取證
記者挖掘社會熱點新聞背后的故事
新產品上市前的測試
新開店、創業的可行性調查
競爭對手的動態
對客戶滿意度調查
對雇員服務質量、績效的考評、調查
對某項創意的測試、認證
對特定需求和問題的研究
對疑問的考證、驗證
……
市場調查研究方法有哪些?
Desktop research:桌面研究(二手研究),文獻、數據庫、書刊、搜索引擎等
觀察:明察和暗訪,神秘顧客,不打草驚蛇,保持原貌
Survey & Questionnaire: 問卷調查、量化評分等
In-depth interview: 深度訪談,不同于簡單的問詢
Focus group: 焦點小組
實驗法:模擬還原,模擬測試等
計劃撲克:4-8人,用于團隊預測和評估
德爾菲法:也稱專家調查法,1946 年由美國蘭德公司創始實行,成本很高。
以上每一種方法又對應著不同目的場景,對應使用工具和技巧。
研究之前有5定:
定目標:定義問題,分析問題,希望解決什么問題,值不值?達成什么目標和價值?(研究都是有成本的,有價值的)
定對象:研究誰?值不值研究?從誰哪里獲取信息?
定方法:怎么研究,使用哪些研究組合?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工具和軟件?
定計劃:研究進度分解,時間和成本控制,質量控制,風險控制……
定成果:如何交付、分享、說服……
調查之后做什么?
Coding、editing:整理數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分離觀點和事實:六經注我還是我注六經?(同樣的數據可以有不同解釋)
分清表象和本質:偶然還是共性?
建立準確的數據模型框架:化繁為簡,越簡單的規則越復雜
找到內生和外生變量
注意:每一個變量具有不同的影響力:學會用斐波拉契數列
聚焦重點和主要矛盾: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斷臂的維納斯》
整理結果、挖掘數據、反映事實、說明對策、撰寫報告
好奇心是做研究的核心素養
好奇心從關注新人新事開始
有好奇心之后有行動的動力
最終還是要靠持久的專注力
專注力的源泉是熱情和追求
關注行業新聞報道-發現并提出問題
本行業國際國內都要哪些專業媒體?
建立媒體監測列表
行業專業公眾號有哪些?
一些新興的資訊聚合平臺,如,medium, Paper.li
關注對標的標桿企業
Key Players(頭部客戶、競品)都有誰?
他們在做什么?他們有什么動向?他們使用什么工具,有什么業務模式(他們的官網、發布會、市場部的微信號)
SWOT和機遇
問卷調研Survey/Questionnaire Survey/poll
適用情況:在大樣本容量中快速獲取信息(至少是上百人)
獲取什么樣的信息:意見、看法、需求、喜好
什么時候:如果是本場會議,可以在會議現場進行,也可以是會議結束之后一周內
多大容量:一般是至少需要達到樣本的20%-50%。
方式:面對面,回收問卷,掃碼填寫,在線填寫,EDM/郵件,電話回訪等
工具:問卷星,surveymonkey.com
對誰進行調研:展商、專業觀眾、演講人,可設置不同的問卷
問卷調研Survey/Questionnaire Survey/poll的要點
最好是1頁紙內,如果是在線的,最好有完成進度條
10個問題以內
如可能提供一點小禮品
有專人回收并整理統計,有明確的時間節點
告訴受眾目的,給受眾以反饋作為回報
問題清晰明確(eg. 如果收費,你還來不來?)
close-ended閉口問題為主
調研結果可以作為下一次會議的改進方向,甚至是宣傳口號
每一場會議之前要又一次調研(需求為導向),會議結束之際也要有一次調研(評估為導向),側重點不同
訪談、走訪Interview/Conversation/Talk
適用情況:需要獲得深度、準確的專業意見之時deep data
獲取什么樣的深度信息:趨勢走勢的看法、宏觀和微觀預測、專業意見,引薦專業人脈、交叉驗證,eg.收購前的走訪
什么時候:任何對方接受的時候,不放過一切時機,會議現場的相對獨立安靜的不受打攪空間,對方辦公室
多大容量:1個為期一天的會議,最好按照演講人數量1:1進行訪談,主旨演講人必須面談
方式:電話,視頻和面談,能面談就盡量面談
對誰進行訪談:意見領袖,大V,VIP,重點客戶,高精尖專家人士、潛在演講人、贊助商
訪談、走訪Interview/Conversation/Talk的方式和要點
提前帶好問題,做好事先準備,現場帶好筆記本
如果錄音,需征求對方意見
把同類訪談結果回饋給受訪者,
第一次見面的最好提前預約,或者現場有第三方引薦人同去或介紹信(郵件、第三方微信背書群)
做好訪談筆錄
你做的越認真,越是容易獲得對方尊重
提前把問題發給訪談者準備并思考
控制時間,事先說明時間,把握重點,做好現場調整把控
會議籌備期和會議結束后的訪談問題是不一樣的,側重點不同
訪談的內容可以作為招展書的營銷文案,quotation,專題報告的引證
有的偽專家可能沒有貨,所以訪談是鑒別真偽的一種好方法
提前做好準備,自信,得體,不慌張,突擊惡補,“假裝” 自己就是專家
一般時間大概是30-90分鐘,能夠做到90分鐘以上,雙方是真愛,恭喜你
焦點小組Focus Group
適用情況:就某一特定的問題,需要高效的獲得多樣化、深度的專業意見之時(一定要聚焦)
獲取什么樣的深度信息:意見、預判、評審等
什么時候:成本比較高,國外都是請第三方完成
多大容量:6-12個人,一般6人比較合適,有一個主持人,如果可能每個會議做1-2場為好
對誰進行:差異化的組成,以便獲得交叉意見
難點:對策劃準備的壓力大,無異于一次小型活動的準備
類似的方法:舉辦專家小組質詢會
結論:要形成正式的報告
生活之中無處不在的觀察、詢問與研究
寫作來源于生活,研究來自一線的實踐。
在有限的時間和生命之重,只有無處不在的觀察和詢問,才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識。
每一個場景,你參觀一個新開的會展中心,一塊水牌,一場展覽現場,一個餐廳服務生,一個菜場的攤販,一個會展中心的保安都掌握著大量的信息……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會展屆的鋒哥是一個很注重細節的人,以前在CNCC參會,常見他在會議期間巡回走動,拿著筆記本,記錄一些問題,為寫作和研究做準備
現在拍照、視頻、語音非常發達也是很好的記錄工具,但是注意避免侵權
觀察Observation
適用情況:不方便問,刺探情報,時間緊,不好意思問等
觀察什么信息:規模、人流、表情、傾聽偷聽別人交談
什么時候:自己或競爭者的展覽、會議、活動現場、商務洽談和派對現場
多大容量:通常是整體觀感,但是又所聚焦
方式:拍照、錄像、語音筆記、速錄
缺點:泛泛觀感不深入,對于時間成本較高
難點:對觀察者察言觀色的能力要求高,還要勤快,能記錄
要點:要有計劃的做好全年觀展,參會計劃,做好競情分析,帶著目的的觀察
結論:要形成一個觀察報告或觀察小結
問、交談 Talk and Ask
適用情況:零成本獲得一般性專業信息
問什么信息:看法,意見,幕后坊間傳言,八卦等,需要事先做好提綱打好腹稿
什么時候:自己或競爭者的展覽、會議、活動現場,路上,辦公室,無時不刻
多大容量:通常是整體觀感,但是又所聚焦
問誰:展商(為什么參展,多少錢,明天來不來),參會者(為什么,是否愿意花錢,想聽什么等),專業觀眾,同事,企業決策者,競爭對手
缺點:效率較低,被拒絕的可能性大,一般3-5分鐘最多了
難點:對交談著者社交能力和觀察能力要求高
要點:要做一個職業的有心人,養成愛問會問的職業病,每人每年至少100個人
特點:非正式、輕松
結論:要形成一個及時的信息分享郵件,很作小說細節和深度細節來源于大量的交談
換名片要點:時間很寶貴,3分鐘,當晚整理備注名片,一周內郵件回復,發現并挖掘潛在客戶,一場全天的會議能換100張名片并做好標記是高手
請客喝酒吃飯 Social
適用情況:對于KA,KOL,換一個場景之下,輕松氛圍之下,放松警備之下獲取交叉信息,聯絡情感
理論基礎:一個人有多重身份,有些問題在職場問可能不一定得到答案,請客吃飯是換了一個場景,作為一個普通人,或許有新的答案
問什么信息:避免hard sales場景,傳言八卦等,
什么時候:自己或競爭者的展覽、會議、活動現場,路上,辦公室,無時不刻
多大容量:3-5人比較合適,人多太雜,不容易聚焦也不好問,容易失去主導權
問誰:展商、重要演講人或者其他有必要的人
缺點:時間和金錢成本較高
難點:對交談著者社交能力和觀察能力要求高,一次吃飯不可能問清所有問題
要點:形散神不散,避免直來直去,視關系情況問問題
特點:非正式、輕松、容易建立情感聯系(吃過三次飯,不是朋友肯定不是敵人)
代表:會展屆的胡俊,他的八卦消息很多,80%是來自與喝酒吃飯和social
結論:要形成一個及時的信息分享郵件
個人人脈圈 Social Network
只有你能幫得上的才是你的人脈,人脈需要互惠互利——影響力
重點人脈需要每季度又一次見面——峰終理論
讓你配得上你的人脈,需要持續學習——查理芒格
人脈需要拓展和維護,多考慮我會為你做什么——里德·霍夫曼
世界頂級的職業家會通過建立關系把握世界
關系網和朋友圈是他人生的重要部分,請人幫忙改善關系——富蘭克林
新格局:傳統人際網已經被職能網絡所取代,職業忠誠體現在橫向效忠職業而不是縱向效忠老板
如此緊迫:世界在變,失去敏感,隨時會被打倒,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明智并果斷的承擔風險,方可成就大事,建立職場網絡,幫你提供信息,分享資源,共同出擊
以永久測試之心與多變的世界接軌;將創業心態設置為永久測試-20年的經驗不是重復的20年
獲取信息的能力是讓你成功的關鍵
運用關系網駕馭職業挑戰
運用關系網獲取信息的成本不高
培養網絡搜索素養,關系網所搜能力
關系網是信息的傳感器:閉門會議頻率、大型活動取消、來自高層的人
向整個關系網提問,掌握提問的好技巧
綜合信息,使之變成好機會
一個人時間精力有限,必須拓展人脈圈
人脈是活的,會呼吸的,是需要喂養的
給予——接受模式——《影響力》
最棒的禮物就是只有你能夠提供的東西
如果你想叫一個朋友,就讓別人幫你一個忙
一頓飯>100封郵件;面對面的重要性
設立交友基金:時間預算+金錢預算
人人平等而又不平等
人都是會變的,該放手就放手
激情似火,滿載求知欲
追逐意外發現,尋求偶然性
看似偶然的想法,人員、地點,創造交叉點和新機遇
人類群星璀璨時
一群聰明有才智的人,在輕松的氛圍之中聚集在一起,自由交談,創造美好的機遇
特殊方法:
德爾菲法:適用于專業的咨詢公司,精準度高,成本也高,效率低,適合未來寫專業報告的調研。
計劃撲克:適用于團隊內部,效率高。
搜索引擎、知識引擎
適用什么情況:任何未知的問題,零成本獲取答案
問什么信息:掃盲貼、專家帖、專業術語、趨勢和熱點、企業和個人背景調查、同類展會的搜索研究
什么時候:任何時候,有手機在手即可
缺點:深度信息很難獲取,需要data mining的能力
難點:看起來簡單,但是對搜索技能有些要求,比如搜索一個日本人的照片,有的人打死也找不到,關鍵詞數十個怎么弄(eg.會議分類而言)
工具:谷歌依然是首選,google 趨勢,Google學術等
搜索案例
國外類似會議、同類會議,匹配關鍵詞
中文:峰會、年會、論壇、對話會、圓桌討論、研討會
英文:congress, convention, seminar, symposium, colloquium, dialogue, summit, forum, annual meeting,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
找人呢?直接搜索中文,英文,本國名,間接搜索博客,社交網站
同樣適用搜索引擎,為什么別的人就是找不到想要的東西呢?
——答案是使用組合搜索法+多語言搜索法
長期監測媒體和門戶網站群
每一個行業必然有其專業媒體(網媒、紙媒、新媒體)
每個會議從業者對于每個專題會議平均要關注5個以上的垂直媒體
科技新媒體,虎嗅,鈦媒體等(eg. 50多個咨詢公眾號)
門戶網站、垂直網站、競爭者網站,eg.蓋世汽車網
很多熱點是媒體報道出來的,熱點人物第一時間找到當事人
做好深度學習與輕松結合(午休、“三上”的時候可以看看)
增長信息的方式
此外,還有專業報刊書籍定期閱讀,更新知識
能不能列舉10個本行業專業媒體?
能不能找到國際對標的會議及其網站?
搜藏文件夾
能不能找到國際行業協會,跟蹤其會議內容和演講人,國際汽車工程學會,亞太汽車工程協會對我們有何借鑒,是否能夠交流?
能否向專業媒體投稿?
是否能搜尋、訂閱電子郵件、報告和期刊?
長期社交媒體、社交賬號、新媒體
能不能列舉10個本行業專業公眾號?
您的留言是否被入選?
許多熱點文章來源于大首發,能不能聯系上找到作者?
知名專家的linkedin, 微博賬號,微信賬號也是很好的勾搭渠道
熱點傳播文章感受熱點事件和人物。
以我的經驗,通過微博、微信能邀請到演講人的成功率很高。
專業數據庫、信息庫
會展數據庫:
會議、展覽
協會數據庫:
UIA、ICCA
專題庫:
善用國際學會、行業協會數據庫、知識庫
善用圖書館資源
打造自己的微信或媒體平臺
能不能建立本行業的評論員庫?
能不能找到人為自己的微信公號投稿?
自己能不能寫出幾篇原創思考文章?
團隊能否完成專業報告?
團隊是否有一般性采編能力?
運營一個公號,就是主動出擊,最直接知道讀者喜歡什么文章,這就是最好的調研
當你自己能夠業余寫出5000個粉絲就是一把好手
未來的展會同時也是一個媒體平臺、知識平臺
善于翻譯外文文獻和信息,善于傳達中國聲音
媒體部門不產生經濟效應,但產生引力,需要支持
調研的優先順序
從低成本到高成本
從簡單到復雜,從線上到線下
從近到遠
從熟到生,善于引薦
從量變到質變
從搜集到分析,從分析到提出
由己及人
由下至上
由桌面到田野,由田野到社交
由不喜歡到喜歡,由生疏到熟練,成為習慣
報告的撰寫
怎么撰寫一個報告,都有套路,都有結構,就研究報告而言,分為如下:
第一部分:總說(綜述)、提綱挈領的部分,開宗明義,開門見山,也有的是:以行政綜述(Executive Summary )和報告摘要(主要發現)開頭
第二部分:對問題的描述和定義,即Introduction 部分
第三部分: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research method and procedures
第四部分:data analysis and findings數據分析和發現
第五部分:application and discussion 問題的討論和應用
第六部分:conclusion,suggestion or recommendations結論和建議
第七部分:Limitations 局限性
第八部分:附錄,即引用文獻、調查資料存檔等
來源: 會議圈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