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秋妍,廣州市坤博會議服務有限公司
大家好,我叫秋妍,外號陳彥祖,是廣州坤博會務公司的小編一枚。坤博是一家提供會展全案服務的專業公司,包括活動策劃、場地預訂、會務管理系統、會議服務、展覽設計和服務等,加上老大華姐,現總共有24枚小伙伴。
我們雖然在會展策劃、執行、服務方面經驗豐富,但做自己公司的新媒體運營時間不長,一直在摸索和嘗試中,我們公司這個案例談不上有多精彩,希望對規模、業務相似的同行企業有所啟發。
現在新媒體推廣風起云涌,通過互聯網進行品牌宣傳和營銷讓不少公司提升了知名度,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坤博也決定這樣做。
會展行業中活躍的新媒體賬號普遍為行業資訊類媒體,很少見到很活躍的會展公司型的賬號。新媒體平臺很多,很多企業開了微信公眾號,卻少有發展矩陣賬號。同時,看很多公司公眾號有種官網一樣的感覺,沒有定時更新和規劃運營起來,沒有把作用發揮到極致。
新媒體運營的確可以作為宣傳渠道之一,但是需要專業團隊去運作,需要時間去積累,前期摸索過程會比較漫長,預期的效果一時半會兒也看不到,這讓我們產生一種自我懷疑,這樣的做法值得嗎?這樣的投資值得嗎?即使做好了,會帶來相應的回報嗎?
正好,我們也正處于這種階段,我們的答案是:我們想堅持下去!
只有去嘗試了才會知道這值不值得,所以我們從公眾號圖文開始。
我們做新媒體的定位和很多公司一樣是品宣。作為一個定位是宣傳的公眾號,它的功能應該是什么呢?答案和大多數同行是一樣的:幫助客戶建立對我們會務公司的認知,通過這個渠道使得讀者對我們公司產生好感和信任。
開始的時候,我們推送會務(作品)案例、會議預告、節日海報等,但發現缺少規劃及運營。在3月疫情期間,我們正好有點時間可以規劃一下,于是我們成立了小組團隊運營--腦洞開發組,編輯、策劃、美工都安排落實到人,挑的都是公司最年輕的天天上網沖浪的人,沒有從外面招新人。
腦洞開發組現有10名成員
3月,運營小組成立,手忙腳亂,一個月四次推送一下子肆意揮霍用完了,更新頻率是跟上了,但內容卻十分雜亂無章,就連導航欄的功能都沒來得及完善。
4月,調整。
于是我們在4月痛定思痛,在聽取外界的建議后,參考了很多做得好的公司型賬號,調整規劃并賦予坤博的風格。努力汲取養分的同時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我們小組商量后定下來的目標。
坤博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團隊,工作雖繁忙但不壓抑,大家創意很多,敢于嘗試,所以我們推送的內容,無論是作品案例還是團隊建設都避免死板、平鋪直敘式的沉悶,傾向于用活潑的方式表達,讓客戶或讀者加深對我們公司的服務能力和企業文化的印象。
從4月底到六月,我們的推送慢慢成型了,固定了每周推送內容的類別,涵蓋了公司作品、會展資訊、公司文化;也做起了排期,提前規劃內容。
公眾號推文計劃表
至今,我們還在摸索期,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因為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后,才可以前后比較,才能讓人給意見,自己也才能知道哪里不好。個人觀點是新媒體的運營,是需要規劃的,而且是持續調整和優化,想到了就討論就做,不要等,要做出效果才知道怎么改。
公眾號部分推文
作為一個“產品”是會議服務的公司,目前我們能展示的只能是案例,會議服務是很大且無形的產品,要巧妙地說好會務公司的獨特能力不容易,還不能王婆賣瓜。
從3月到6月,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三個多月里,小組每周都要頭腦風暴,服務的一場會議結束了,為了及時報道,加班加點編輯討論。摸索期需要花費的心思最多,比如每期推送后我們自己做數據分析,哪個時間點推送看的人最多,哪個渠道帶來的閱讀量最高,是怎么影響粉絲量增減的,等等
說實話,初期反饋讓我們很迷茫甚至有點兒氣餒。做得很辛苦,期望值太大,但閱讀量并不大,粉絲漲的也不多,還有人取關……
但還是要堅持下去。
案例回顧發出來后,收到了客戶的贊揚,也有同行在模仿我們,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也肯定對公司有價值。
疫情期間有同行說:“看你們發的這些推文,感覺這個行業還是有希望的。”這是一個讓我出乎意外的評價,很感動,也很心酸,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階段彼此很焦慮,許多會展公司都沉寂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要選擇向上、更堅強,要大家知道,我們沒有停下,我們在不斷努力,堅守著所熱愛的行業,也希望通過我們,感染會展同行。
運營三個月粉絲量漲得不快,僅翻了一倍。時不時掉粉意味著粉絲依附性不夠強,因為上期看到的內容不錯,但下期的質量不夠好,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改進。
粉絲數量重要,但也不應盲目看量,我們追求的真正效果并不是粉絲數量,因為效果 = 閱讀量X轉化率,譬如1000個閱讀量,其中5個人想和我們合作,或者只有500個閱讀量,但9個人有合作意向,顯然后者帶來的轉化效果更佳。但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要提高閱讀量和轉化率。
我們已經開始計劃待公眾號度過摸索期、穩定發展后,要同步內容發展矩陣,因為單一的傳播平臺一定會因為傳輸路徑掣肘而大打折扣,像當紅辣子雞短視頻也在我們的計劃中了。
坤博會務公司成立小組去做新媒體運營,這件事能堅持下來,離不開領導的支持、小組團隊的積極努力和公司全員的配合。
要表揚一下老大華姐,她是一個勇于嘗試的人,線上會議、更出彩的新設備、新媒體,她都鼓勵我們去做。
運營小組是一個關鍵,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新媒體運營是靠一個人來完成、做得出色的,一個人能力再強也需要他人的支持,最好是一組人能碰撞出火花。
我們的實際情況是,運營小組里的人來自技術部、項目部、設計部等多個不同部門,各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做新媒體跟手頭工作時而有沖突。好處是正因為來自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崗位,觀察、思考的角度不一樣,大家可以貢獻更好的創意和想法。
運營小組內部溝通從來都是直來直去
部分公司會選擇外包運營,但是外包運營商可能無法做到真正地了解自己公司,因此我認為公司自己成立一個運營小組,這是比較好的辦法。
宣傳從來不只是公司老板和運營小組的工作,是全公司員工的。每次推送我們公司的每位成員都會轉發和點擊“在看”,有時候部分家屬也會這樣做。運營小組的成員本職工作很忙的時候,小組外的小伙伴也會頂上來,參與策劃或編輯。平時大家看到有什么好的文章或宣傳形式,也會往群里分享,這是我們喜歡的凝聚力。
沒有人懷疑宣傳推廣的重要性。品牌推廣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可以使企業的產品、服務與其他企業區別開來,并在客戶眼中留下深刻印象。當然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做,去摸索。
一路走來有悲喜也有感動,正是這點滴的挫折、成功、感動激勵著我們繼續前進。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