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包括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自成一體,幾千年來延綿不斷。對于周邊的很多國家來說,中國文化太過強大,所以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有仰慕與敬畏的份兒。反過來看,對于中國人而言,文化自信一直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長期以來,對于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解決跨文化溝通與合作問題主要是別人家的事情。這種狀況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以及我們的對外開放,開始發生改變。人們越來越發現,我們不僅需要向遙遠的西方國家學習,連原來跟在我們身后的周邊的一些國家,我們都自愧不如。因此,在國際化、全球化需求日趨旺盛的今天,跨文化溝通與合作,就成了中國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國際化、全球化不僅是中國的需求,也是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需求。全球有著超過二百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文化差異。在這種背景下,一個國家想要與別的國家打交道,包括經濟貿易往來、文化與旅游合作等,都需要解決跨文化溝通與合作問題。而且從實踐上看,這個問題解決得越好,國際化、全球化的進程就會越順利。
會議展覽活動是國際經濟貿易、科技與文化交往的重要載體,處理好會議展覽活動中的跨文化溝通與合作問題,不僅能夠使得國際會議展覽活動順利舉行,對于國家及國家間其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西方國家長期以來都很重視跨文化交流
自從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國家就把“國際化、全球化”當成了它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手段。在這個進程當中,全球主要大洲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成了它們的殖民地、原料生產地、工業品加工地以及產品傾銷地。對于很多西方國家來說,不管是在自己帝國的范圍內,還是在與其他帝國及其成員打交道過程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跨文化溝通與合作問題。如今西方國家的國際企業、國際協會、國際組織等更是這樣,跨文化溝通與合作已經成為了它們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數百年來,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很重視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據了解,歐美國家很多大學都開設了文化交流方面的課程、專業,社會上類似的培訓活動也很多。對于那些追求實效的國際企業、國際協會、國際組織來說,新員工入職以后就得參加這方面的專門培訓,以保證高效地開展工作。
二,中國現階段跨文化溝通與合作的重點是西方文化
在當今世界上的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當中,真正擁有自己強大文化體系的國家是很少的,中國及其文化體系是一個,另外一個就是以歐美國家為核心的西方文化體系。雖然西方文化體系看起來很龐雜,但它們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西方文化的精神內核,而這個內核與中國文化大不相同。這樣理解中國之外的世界可能略顯武斷,但卻有很多好處——最起碼不會被眼花繚亂的世界文化現象迷住雙眼。
我們可以大致將西方文化體系分為三個層次:核心層是美國和西歐國家,次核心層是其他西方國家,外圍是歐美原來的殖民地、占領區相關的國家。外圍層的國家雖然在起初的時候與西方文化沒有關系,但因為殖民地、占領區方面的原因,而被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西方文化體系相關國家,在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占有無可替代的位置,故而是中國國際化、全球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溝通與和合作對象。
三,當今西方文化體系的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國際規則的制定者和維護者。放眼看去,當今世界上的主要規則,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都是由西方國家主導制定并竭力維護的。規則是文化體系中的硬核內容,因而也是跨文化溝通和合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會議、展覽、獎勵旅游也一樣。來自西歐的國際會議、展覽相關行業組織,制定了國際會議展覽業的各種重要規則,并在全球加以推廣應用。獎勵旅游起源于美國,所以美國制定了獎勵旅游相關的規則。中國要實現會議展覽領域的國際化、全球化,第一步就得搞清楚現存的西方制定的一系列國際規則。
二是以英語為主體的西方語言成為世界性溝通工具。語言是開展跨文化溝通與合作的主要手段。當今世界,英語是標準的世界性語言,非英語國家要想實現國際化、全球化,英語是必須要過的第一關。除了英語之外,其他西方國家的拼音文字,包括法語、德語、拉丁語等,大概率成了其他國家開展跨文化溝通要過的第二關。
三是西方國家的商務習慣、禮儀等具有世界意義。由于文化體系過于強大方面的緣故,西方國家的商務、社交、禮儀等,越來越具有世界性的特征。也就是說,你去西方國家參加會議展覽或其它商務活動,按照西方人的習慣和禮儀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即便是你到一個中亞或者阿拉伯國家參加商務活動,或許也用不著專門補上當地文化這門課,參照西方的商務規范行事,總體上講也不會有問題。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