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會議圈
在會展領域,越來越多的項目(會議、展覽、節慶、賽事、活動)引入了門票的概念。
引入門票的概念本質上說明活動市場在繁榮,在發展,在壯大,且不斷走向C端消費化和平民化,門票概念的廣泛使用還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互聯網科技企業作為會議主辦方入局辦會辦展(他們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量很大),因此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門票這一語言讓消費者聽懂看明白。無論是何種情況,門票的概念的引入是很好的一個現象。
但是有沒有想過,不是所有的活動類別都適合使用門票作為入場憑證的,在賽事領域、演出領域,門票是比較常見的叫法。但是在會展,特別是會議和2B的展覽領域,門票概念并不太適用。因為會議代表和買家參與活動購買的并不是一張門票這么簡單,而是證件。
門票與證件的最大區別是:門票是不記名的,可轉讓的。證件作為一種通行證件,除了不記名的,一般不可以轉讓,因為證件具有很強的身份屬性。很強的身份屬性就需要使用證件,特別是實名的證件。實名的證件就不能轉讓,付費的實名證件在經濟屬性和法律屬性上而言與純粹經濟屬性的門票而言是不同的概念。
既然與實名身份掛鉤的是證件,在入場,至少是簽到(check in)時,取證件需要通過手機、身份證等唯一信息確保本人出席。取票入場,票就是唯一的入場憑證。
憑票入場,票可以轉讓,憑證入場,證要與人對應,盡管佩戴他人證件入場未必會被罰,但影響參會人與主辦方之間達成的契約精神。
所以,會議的證件通常需要注冊。所謂注冊就是實名制登記造冊,注冊需要實名,所以口語之中注冊也稱為報名,但購票無須報名。一旦注冊成功,就是登記在冊,獲得了身份。
其他的注冊其實也有類似的效果,比如戶籍、學籍,古代的軍籍、匠籍均需要登記在冊,登記在冊就是注冊,具有檔案備案和實名性質。注冊是報道的前提,沒有事前的登記在冊,現場無法報道,這就與新生開學報名是一樣的道理。
盡管支付的是會議入場費,但會議的費用通常是注冊費也是這個道理,就是登記在冊與本人掛鉤,具有很強的身份屬性,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屬性的付費入場憑證。如果冒用他人證件入場,主辦方是會追責的。
學術社團、行業協會的會議具有更強的身份屬性,因此其注冊費的性質更顯著,因此不能稱作“門票”。科技和互聯網行業采用了門票、通票這樣的概念,說明這樣的會議2C的屬性較強,不是特別注重會議的商務和學術交流的性質。所謂商務和學術的性質就是需要自報商號、姓名、家門、師承、門派。
最后,在具體核銷場景之中,取票無須驗證個人身份,入場門口無須驗證身份,票上也不打印名字,而證件的取證和核驗場景就更復雜。
可能是互聯網、科技企業更注重效率,也是越來越多使用票的原因吧。
但是,當我們舉辦比較正式的學術、社團、政黨會議,千萬別用錯了詞和定義,因為盡管均有入場憑證的相似性,但二者用途、身份、效應均不同。因為會議需要社交,為了避免尷尬,證件需要打名字(Badge name)。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