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會議已經與過去大不一樣了。如何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使自己的會議及活動更具參與性、更具活力,就成了擺在會議策劃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一篇署名為Social Tables文章分析認為,五大趨勢正在改變會議產業:
一是千禧一代正成為決策者。
調查顯示,到了2016年,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千禧一代已經成為了美國勞動力的最大組成部分,占總量的35%。正因為如此,這部分人也成了會議產業中的最大潛在參會者群體。會議辦成什么樣,實際上是由參會者的期望決定的。所以,成功的會議就得設法滿足這一部分人群的需求。
千禧一代成長過程的特點,決定了這一群體特別看重人們相互之間的交流。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如下特點:
◆ 與實物相比,他們更看重體驗
◆ 愿意通過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體驗
◆ 技術素養更高
◆ 在旅行意愿上,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X一代)高出62%
◆ 正是由于花在屏幕上的時間不斷增加,千禧一代更愿意參加面對面會議
二是參會代表希望對于會議的議程有更多控制力。
我們要知道,固定的日程安排、演講人輪番上臺而參會者坐在臺下不動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天,個性化是關鍵。參會者需要一個可以變動的日程,以滿足自己興趣和偏好。很多時候,日程可以通過眾包的方式來確定。讓參會者參與日程安排,會拉近他們與會議內容之間的距離。一旦選擇了可以讓自己興奮的話題,他們就會積極參與,會議室內的氣氛就會變得活躍起來。當然,參會者可以參與的不僅僅是內容,餐飲、活動、茶歇等也一樣。
三是會議應當是“目的性體驗”。
新一代參會者并不想只是被迎進宴會廳,然后坐在那兒聽講。當今會議策劃人需要擁有全新的會議理念,以讓會議變得有意義、有創新、有洞見。同樣重要的是,參會者希望從會議中找到行為科學、健康以及與外部世界的某種連接。一句話,今天的參會者希望會議有“目的”。
目前,80%的活動策劃人認為,他們的工作比三到五年前更多地關注于體驗創造。這就可以解釋“目的性會議”為什么受歡迎。
蒙特利爾“C2 2017”大會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個會議更像是一個節慶活動,而非會議。沒錯,這個活動里有3000場面對面會議。在這個活動中,參會者有11種選項來度過其中的每一個小時。
該會議的主題與會議的創新方式很貼切——“變革性碰撞”(transformative
collisions)。有時候,這個主題意味著私密小屋內的一場聚會;另外一個時候,它可能又意味著與“忍者”的一次不期而遇。C2大會不辱使命,為大家提供了超乎尋常的交流空間與相關的技術支持,以及一系列可以讓你獲得“意外驚喜”的幫助。
四是技術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幫助會議策劃人實現目標。
會議策劃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期望設計出更為復雜、更具創新性的會議體驗。面對更為復雜、更大規模的會議,策劃人該怎么辦?技術顯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幫手。事實上,研究表明,技術可以在以下方面給策劃人提供幫助:
◆ 降低30%的成本
◆ 協助會議策劃人提升27%的生產率
◆ 增加 20%的參會率
技術可以幫助活動團隊更好地開展營銷,更為高效地管理客人,把會議細節以及投資回報率等做得更好。
五是在哪兒開會正變得以往更為重要。
會議產業已經認識到,會議目的地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它是一個決定會議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一位專家總結說,城市為會議內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景。就像舞臺設計,你希望這個舞臺帶給參會者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它直接影響會議體驗。
從本質上說,如果缺乏目的地要素的支持,“目的性會議”就不算完整。愿意從旅行中獲得快樂的千禧一代,參加會議的目的不只是商務,還有休閑。他們勇敢地將這兩者結合在了一起。
事實上,千禧一代并非這趟“商務休閑”列車上的唯一乘客。體驗研究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78%的參會者決定是否參會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地。
也就是說,參會者需要的是——旅行的目的是商務,而想要的感覺卻是度假。人們希望在目的地獲得真實的本地化體驗。
會議產業的發展趨勢將會重新定義會議設計,以及何為成功運作的會議。千禧一代的參會偏好將促使會議策劃人創造出比以往更大、更為豐富、更具參與性的會議體驗。與此同時,技術正在幫助他們實現這一目標。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