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作為促進國際投資與貿易交流的重要平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長期以來,中國會展人重任在肩、不辱使命,與國家總體布局與戰略布局同向同行,銳意改革、守正創新,為推動國家經濟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平臺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
首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前,我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雖然不需要依靠展覽來促進貿易,但仍要通過舉辦展覽來展示國家經濟建設成就、鼓舞士氣、開拓視野、交流經驗。1954年,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字的“北京展覽館”順利落成,舉辦的第一個展覽是“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會”,希望通過展示蘇聯在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等領域的建設成就,學習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推動新中國經濟建設。盡管這一時期的展覽會沒有促進交易功能,但對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指導價值非同一般。
其次,從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之前,中國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漸進式引入市場元素,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商貿活動日益活躍,經濟規模急劇擴張,國民經濟釋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為了更好地促進商品供需對接,我國迫切需要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商貿展覽。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展覽人與時俱進,又開啟了舉辦商貿展覽、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征程。這一時期,北京、天津、深圳等地相繼興建了適應商貿展覽需求的會展中心。其中,1985年11月落成的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最具代表性。該展覽中心擁有展覽面積70000平方米,停車場10000多平方米,海關監管倉庫7000平方米,還配備有會議中心。整個規劃建設體現了促進商品貿易的需要。1985年,首屆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成功舉辦,開創了我國舉辦綜合性、國際性博覽會之先河,邁出了展覽業服務改革開放的新步伐。
再次,從1992年中國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步子進一步加快,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貿易更加活躍,GDP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這一時期,伴隨著投資主體的逐步放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民營企業的興起。展覽領域的主辦承辦、搭建裝飾、物流運輸等環節,均涌現大量的民營企業。這些民營企業以清晰的產權、靈活的機制、卓有成效的激勵措施,很快在會展市場上站穩腳跟,與傳統的國有展覽公司并駕齊驅,逐步成為中國展覽業的重要力量,在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再其次,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至黨的十八大之前,中國在全面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快了經濟國際化進程。為了更好地推動經濟融入全球化,中國在加入WTO初期,逐步放寬了外資在華設立展覽公司的限制。在這一開放背景下,德國的法蘭克福展覽集團、科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慕尼黑博覽集團、杜塞爾多夫展覽集團、英國的勵展博覽集團等國際展覽業巨頭迅速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全球著名展覽公司帶來了先進的辦展模式和經營理念,從而加速了中國展覽業的國際化進程,并將更多知名的國際展覽項目移植到中國舉辦,為中國企業搭建了更加高效的拓展國際市場的經貿平臺。與此同時,中國展覽業迎來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等多種經濟主體共同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展覽會數量和面積得以快速增長,展覽業對經濟建設的貢獻率不斷提升。
最后,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戰略層面更加重視會展業的發展,不僅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地位,有力推動了大批市場化會展項目的發展和壯大,而且通過系統和周密的頂層設計,構建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國際化會展平臺。其中,以經濟貿易功能為主線,舉辦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簡稱消博會)等一系列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國家級展覽項目;以區域市場為主線,舉辦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簡稱中阿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簡稱亞歐博覽會)、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簡稱東北亞博覽會)等一系列針對特定國際區域市場的博覽會。這些活動以促進投資和貿易為基本出發點,多層面、全方位構建了中國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的大國平臺,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
來源:中國貿易報
作者:劉大可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