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發了一篇推文,題目為“2023年上海會展行業數據出爐,辦展面積已恢復至2019年九成水平,復蘇態勢良好”。
2023年上海展覽業數據
這篇推文提供了2023年上海會展行業的數據,顯示了行業在經歷了疫情影響后的復蘇情況。主要信息點包括:
展覽活動數量:2023年上海共舉辦了681個各類展覽活動。
展覽面積:總展覽面積達到1732.67萬平方米,已經恢復到2019年歷史最高水平的近九成。
國際展覽:全年舉辦了246個國際展覽,展出面積為1471.49萬平方米,占全市展覽總面積的84.93%,比2019年提高了7.5個百分點。
大型展覽:規模超過10萬平方米的展覽數量為50個,展覽面積達到927萬平方米,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8.3%,占全市總展出面積的53.50%。
超大型展覽:30萬平方米以上規模的展覽數量為7個,展出規模達到230.78萬平方米,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17.05%,占全市總展出面積的13.32%。
文章通過這些數據展示了上海會展行業在2023年的積極復蘇態勢,特別是在大型和超大型展覽方面,展覽面積的增長表明行業正在逐步恢復并展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
以上數據其實隱含了一個更重要的信息,那就是10萬平米以上展覽面積超過2019年(增長了8.3%),超大型展覽,即30萬平米以上的增長的比例更大(漲幅17.05%),反過來則說明,10萬平米以下的中小型展會縮水很嚴重,平均縮水近25%。
以下是AI的推導過程
1.2023年10萬平方米以下的展覽面積:805.67萬平方米
2023年總展出面積 - 2023年10萬平方米以上展覽面積 = 1732.67萬平方米 - 927萬平方米 = 805.67萬平方米
2.2019年10萬平方米以上的展覽面積:852.54萬平方米
2023年10萬平方米以上展覽面積 / (1 + 8.3%) = 927萬平方米 / 1.083 = 852.54萬平方米
3. 2019年的總展覽面積:1925.18萬平方米
2023年總展出面積 / 0.9 = 1732.67萬平方米 / 0.9 = 1925.18萬平方米
4. 2019年10萬平方米以下的展覽面積:1072.64萬平方米
2019年總展覽面積 - 2019年10萬平方米以上展覽面積 = 1925.18萬平方米 - 852.54萬平方米 = 1072.64萬平方米
5. 計算2023年10萬平方米以下展覽面積與2019年相比的縮水百分比:
縮水面積 = 2019年10萬平方米以下展覽面積 - 2023年10萬平方米以下展覽面積 = 1072.64萬平方米 - 805.67萬平方米 = 266.97萬平方米
縮水百分比 = (縮水面積 / 2019年10萬平方米以下展覽面積) * 100% = (266.97萬平方米 / 1072.64萬平方米) * 100% ≈ 24.9%
所以,這個計算表明,2023年10萬平方米以下的展覽面積相比2019年縮水了大約25%。
疫情是否加速了馬太效應
以上數據是否可以表明疫情三年可能加劇了會展行業的馬太效應,即大型和超大型展會在復蘇過程中展現出更強的增長勢頭,而中小型展會則面臨更大的挑戰,以下有武斷的三個假設:
假設一:馬太效應在會展行業的表現
大型和超大型展會的增長:2023年數據顯示,規模超過10萬平方米的展覽數量和面積均有所增長,特別是30萬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展覽,增長幅度更為顯著。這表明在疫情后,大型和超大型展會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源和參與者,從而實現更快的恢復和增長。
小型展會的挑戰:與此同時,10萬平方米以下的展覽面積相比2019年出現了顯著的縮水,這可能意味著小型展會在吸引參展商和觀眾方面遇到了困難,或者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假設二:小型展會面臨的增長壓力
增長難題:中小型展會在2024年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增長壓力,因為它們需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與大型和超大型展會競爭,這可能導致它們難以實現與大型展會相同的增長速度。
并購趨勢:在增長壓力下,中小型展會可能會尋求通過聯合辦展或合并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這種趨勢可能會在2024年及未來幾年更加明顯,因為小型展會需要通過整合資源和優化運營來提高效率和生存力。
假設三:企業參展預算縮減導致展覽的集中度提高
預算縮減和集中:參展企業可能會將有限的參展預算集中在那些能夠帶來最大回報的頭部展會上,這導致了資源向這些大型和超大型展會的集中。
行業集中度提高:隨著企業參展預算的集中化,頭部展會的參展企業數量和質量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增強了這些展會的市場地位和吸引力。
小型展會的挑戰加劇:在預算集中的背景下,小型展會可能會發現吸引高質量參展商和觀眾變得更加困難,這進一步加劇了它們在市場競爭中的壓力。大型展會趁機收購中小型展會在歐美已經出現這個趨勢。
以上假設不是結論,要等2025年!
綜上所述,疫情可能促使企業在參展策略上更加注重效率和效果,導致資源向行業頭部展會集中,這不僅體現了馬太效應,也可能預示著行業內部競爭格局的進一步變化。小型展會需要尋找新的策略和定位,以適應這種市場變化。
總結來說,疫情可能加速了會展行業的分化,大型和超大型展會展現出更強的復蘇能力,而小型展會則需要尋找新的戰略來應對增長挑戰。這種分化可能導致行業內部的結構性調整,包括小型展會的整合和重組。
當然,僅僅看2023年一年的數據,可能比較武斷,重點是看2024年的表現是否是平庸之年。以上三個假設要成立,需要等到2025年來檢驗!
王治年的點評
針對上海會展協會的數據,好友王治年(億創會展創始人、讀書會資深書友)在讀書會的群里寫了一段評論,摘錄如下:
上周在蘇州參加了一場活動,做了分享,查了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公布的展覽場數和展覽面積的數據。雖然疫情期間數據不太好看,但追溯十年數據,一二線城市展會規模變化并不大,排名也比較固定。武斷得出的結論就是會展市場進入成熟飽和期,就規模而言,增長乏力。
但另一方面說會展業要專精強發展,那就要看其創造的價值數據,可惜還沒有人統計。
所以,綜合以上,我部分認可楚有才的馬太效應理論,在后疫情時代,展會項目本身有兼并消失的現象,但項目所在行業的升降是主因。另外,行業項目有壟斷性的特點,在這個時期新立項目或變更賽道的機會成本高,風險大。所以通過并購擴張,是最穩妥的方式。
UFI 的CEO的預判
去年年底,UFI的CEO撰文指出歐美會展業的五大趨勢的第五個趨勢就是:行業整合加速推進,同時新進入者也在快速增長。這將形成大中小企業錯位發展的格局。他的論點展開來說,就是歐美會展業將在客戶需求變化、技術應用、可持續發展、品牌塑造和企業競爭等多個維度見證新格局的重構。其中,行業整合加速推進,可以理解為預計有更多的會展主辦和服務商將進入重組并購,通過規模化運作來應對行業日益復雜的全球化挑戰。同時,一批靈活敏捷的會展創業公司將快速崛起,這些新進入者將在各自業務領域和細分市場取得較快增長。這將導致行業呈現出大中小企業分化發展的新格局。整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有望提升。這種大中小錯位發展的新格局,將為歐美市場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新機遇。
馬太效應是2023年上海展覽市場獨特的現象還是一個趨勢,要等到2025年見分曉。
2024年是關鍵一年!我為中國會展業同仁們加油!小型垂直行業媒體+社群+新興細分活動行業的復合型項目依然有很強的增長潛力!
來源:會議圈
作者:楚有才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