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视频观看无毒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6080理伦片午夜少妇|国产精品69xxx|91香蕉视频免费看

青道觀點:中國國際會議發展情況簡述

分享

通常所說的“國際會議”包括三種類型,一個是國際政府間的會議,比如“G20峰會”、“上合峰會”等;第二種是指有國際協會類機構舉辦的國際性會議,比如“世界數學大會”、“世界體育大會”等;第三種是國際性企業舉辦的全球性會議及活動,比如“微軟全球大會”、“AMD全球會議”等。一般而言,狹義的“國際會議”主要是指第二類,即國際性行業會議和學術會議。根據國際會議權威組織國際會議協會(ICCA)對于“國際會議”概念的界定,一個典型的“國際會議”至少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在三個以上國家巡回舉辦過;二是會議規模超過50人;三是定期舉辦(不包括一次性會議)。根據ICCA的定義,目前有超過12000個國際會議在全球各個國家巡回,而且這個數量仍在不斷增長之中。ICAA每年發布的國際會議全球國家與城市排名,所依據的就是這個標準。

國際會議實際上就是國際協會的年會,也是該組織為會員提供服務的一種主要手段。作為年會,國際會議都是定期舉行的,具體是一年一屆還是兩年或更多,不同行業組織有不同的規定,但一年一屆的情況占絕大多數。至于舉辦地點,一般都是在全球各國或地區巡回。申辦程序是,先有所在國家、城市的會員提出申請,如果初選通過,還需要參加競標,最后由該協會的領導層(比如董事會等)根據競標情況決定誰是獲勝者。國際會議一般需要提前兩三年甚至更多年份提出申請。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際會議起步比較晚,雖然中國科協在改革開放之后就開始著手國際會議引進工作,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中國國際會議發展進入快速增長階段還是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之后的事情。與此同時,國內各界對于國際會議的認知也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一直以來,我們認為的“國際會議”范圍要廣得多:一個是國際政府間的會議,包括中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在內)舉辦的國際會議;國際協會在華舉辦的國際會議;國際企業舉辦的國際性會議及活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及社會團體、科研與教育機構舉辦的具有一定國際性質的會議及活動,等等。實際上,對于“國際會議”國內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至于某個會議是否叫“國際”、“全球”,只不過是不同辦會主體的訴求有所不同而已。我國外交部、外辦系統對于在華舉辦“國際會議”有著自己的要求,那是出于國家層面的需要而做出的規定,與市場上舉辦的絕大多數會議關系不大。就北京而言,北京市統計局已經連續十多年對于在京舉辦的“國際會議”進行統計,這個數字要比ICCA統計的數據大很多——近幾年都保持在5000個左右。統計角度不同,結果也就不一樣。會議是社會經濟發展、科技與文化教育繁榮帶來的一個必然結果——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必然會引起更多國家、國際組織、國際協會、國際企業等的關注,它們也一定會設法與中國相對應的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同時舉辦相關的國際會議及活動。這個大的發展趨勢是沒有問題的。

從舉辦國際會議的數量看,2017年中國共舉辦符合ICCA標準的國際會議376個(2018年5月數據,這個數據后續很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調整),會議總量比2016年的410個(后續的修改數據為465個)減少了44個。其中有兩個趨勢比較明顯,一個是中國國際會議總量增長的趨勢。雖然2017年度中國國際會議的數量有所下降,但從總的趨勢分析,近十幾年來,中國國際會議的數量還是呈不斷上升狀態的;第二是北京和上海之外的“第二陣梯隊”正在形成。這與中國城市近些年在國際會議目的地建設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更多中國城市得到國際協會認可,更多中國城市成為受歡迎的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附表:2001-2017中國國際會議變化情況

1.png

為什么我國國際會議的數量會有波動呢?綜合分析,一個國家和城市國際會議數量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國家社會經濟與科技教育等發展水平有關,也與其綜合影響力、會議目的地的競爭力以及業界相關方的努力程度等有關。總體來看,中國國際會議占全球國際會議總量的比例過低,只有不足3%,這與中國在全球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導致中國國際會議數量較低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在全球各類協會組織中處于劣勢地位。國際會議是國際協會類組織的年會,年會在哪里舉辦,與該協會領導層及會員的來源國家有直接關系。在這方面,我國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全球知名國際協會類組織的總部幾乎都不在中國,在會員方面我國的優勢也不大。這個很好理解,相對于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的社會經濟、科研與教育等發展起步比較晚,除了近些年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電子商務、高鐵等極少數領域之外,全球主要行業及專業領域協會組織的主導權大多數都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中。雖然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很快,中國專家在很多國際行業組織中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中國會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國際協會領域的框架格局很難在短期內有大的改觀。

二是我國國內在國際會議申辦方面還存在政策、協調、工作方式等問題。首先是協會管理模式。國際會議落地中國首先需要國內相關協會或學術團體提出申請,這是第一步。由于協會管理模式、國際會議申報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的協會類組織在國際會議申辦方面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其次是城市的資金支持方式等。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中國城市都愿意為國際會議落地提供一些經費方面的支持,但由于國際會議申辦特點方面的原因,多數城市資金支持的方式很難解決國際會議落地的痛點——前期申辦經費問題。由于申辦的是幾年之后的國際會議,眼下的賬目很難與財政資金管理模式相對應。再說,申辦的事情有成功也有失敗,失敗了更不好辦;第三是中國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問題。很多中國城市雖然在國內很有名氣,可在國際上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三是中國城市與國際知名城市在國際會議方面的競爭優勢還需要再提升。這些年,中國城市建設了很多先進的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國際品牌酒店,這很有必要,但只靠這些基本設施是遠遠不夠的。有些人認為給錢就行。這種想法當然也是片面的。國際會議到中國來,希望得到更多資金補貼——一方面是因為協會類機構的經費一般都不是很充足,另一方面是中國主要城市的場館租金、酒店住宿及餐飲費用等都比較高。但大多數國際會議組織者考慮的不止這些,他們更希望讓與會者有更大收獲。那么,除了資金之外,國內相關的行業組織、城市有關政府部門以及會議公司、場館等,還應該做更多有價值的工作。更多內容請參考CMIC2018《2018-2019中國國際會議發展研究報告》。


返回 頂部
微信公眾號:會獎CMIC
只為美好會獎世界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