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英文可以有借用同一個詞MICE,但“會獎”和“會展”在漢語里還是有區別的。我們所說的“會獎”是相對于“會展”而言的。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于用“會展”來指“展覽”。雖然業界人士現在開始把“會展”理解為“會議和展覽”,但很多人還是愿意采用一直以來的用法。這里用“會獎”主要是強調“會議”和“獎勵旅游”。會獎產業鏈與展覽產業鏈雖然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兩者都是人群聚集的活動,兩者使用的設施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兩者都需要城市提供必要的交通、食宿、政府協調等條件,兩者都能給當地帶來很好的社會及經濟益處,等等,但兩者之間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從城市和區域的角度看,展覽活動與會獎活動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一是與城市及區域合作的關系不同。由于單個活動體量比較大等方面的原因,展覽活動與城市及區域的合作關系會傾向于穩定化——大多數展覽會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輕易挪動。還是這方面的原因,中大型展覽活動更愿意選擇門戶型城市,最多是二線城市,因為它需要大容量的交通和住宿條件作支持。可會議與獎勵旅游就不一樣了,“流動”可以說是會獎活動生命力的一種體現方式——哪里有吸引力就向哪里流動。也就是說,除了大型會議和活動只能選擇交通條件更好的一二線城市之外,絕對大多數中小型會議在這方面的限制就比較小,它們幾乎可以把全球任何一個城市作為它們的目的地。
二是目標有所不同。展覽活動參與者的目標主要就是達成交易或接近達成交易。除此之外,別的事情就變得相對次要了。會議與獎勵旅游活動就不太一樣,至少有六個方面的原因讓人們舉辦和參加各種會獎活動:學習、討論、觀點分享,社交、業務和激勵。目的不一樣,形式也會有差異:會議的集體活動和分項活動比較多,集體活動包括全體會議、大型宴會、酒會、洽談會等;分項活動包括分論壇、專題活動、團建活動、考察活動、演出活動、旅游活動等。除此之外,目的不一樣,還會導致參會者的層次和需求發生變化——會議與獎勵旅游活動的參與者層次更高,對軟硬件的要求也更高。別說我國近幾年舉辦的主場外交活動對于場地和服務的要求高,我國舉辦的高端國際會議、行業活動以及企業的年會、渠道會議及營銷活動等,也并不遜色。
三是產業鏈構成不同。展覽活動的產業鏈相對短一些,除了必要的硬件設施之外,主要包括搭建、租賃、車輛、鮮花禮儀等。會獎活動的產業鏈要長很多。根據會鏈接(HweeLink)會議資源采購平臺的數據,會獎活動所需的硬件設施包括:會展中心、會議中心,各類酒店、度假村,以及類別多樣的特色活動場地——博物館、體育場館、藝術中心、咖啡館與茶館、景區、學校、公園等。會獎活動的服務鏈條也很長,至少包括16個門類:會獎服務、設計制作、技術服務、搭建、鮮花禮儀、演出、租賃、禮品、翻譯、速記、攝影攝像、團建拓展、演講人、旅行社、交通等。
三是對于功能區內的體驗要求不同。展覽活動的參與者人數雖然眾多,但集體活動相對比較少。在會獎活動中,集體活動占多數,這就要求會獎活動組織者,一方面要設法在周邊解決住宿、餐飲等問題;另一方面還要解決參會者的會前活動、會后活動、晚間活動等一系列問題。所有這些合并起來就是“參會者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個城市或區域特點不同,在定位方面也會有所差異,有的以展覽為主,有的以會議和獎勵旅游為主,更有的兩者兼而有之,但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知道會獎活動與展覽活動的差異性都是很有意義的,無論是進行設施方面的規劃設計,還是為設法會議展覽活動及其參與者提供各種類型的服務。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