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廈門參加會獎研討會,在我前面發言的是休斯頓會議局的一位負責人。一般而言,會議局、旅游局負責人的發言“推廣”味道都比較濃,業界的人聽起來不會覺得有太多的新鮮感,可休斯頓會議局這位負責人的發言卻有些出乎意料——在大約30分鐘的發言當中,他的每一頁PPT,他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勾起了我極大的興趣。等到我上臺發言的時候,我首先跟大家分享了我對這位講者發言的感受。我說,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我知道自己是被他的“推廣”說服了。如果有機會去美國舉辦會獎活動,我一定愿意去休斯頓。
我問這位負責人,中國會議目的地推介的內容與他們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都要介紹自己的激勵政策,還有交通條件、會議中心和會展中心、酒店等設施方面的情況。你為什么不說這些?他說,美國各個城市一般都沒有特別的激勵政策,硬件設施也都差不多,如果想了解具體情況,上網查一下就可以了,會議局重點介紹的,是那些外來會獎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不太了解的東西。
我們說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會獎業比我們先進,那主要表現在哪里呢?會議目的地推廣方式肯定算是其一。
那么,境內外會獎目的地在推廣方面的有哪些重要的不同點呢?
第一是思維角度不同。境內外會議目的地推廣方式的差異首先表現在思維角度上。境外會獎目的地首先想到的是“你”:你是誰?你需要什么?我能給你提供什么幫助,怎樣才能使你的會獎活動更精彩,讓你的參會者體驗更好?而我們的思維模式則是以“我”為中心的:我是誰?我有什么?我的優勢有哪些?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推介的內容和表現方式出現差異。參加我們的推介會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內容都是“我”想對外說的,至于這些內容是否跟“你”有關系,那就再說了。
第二是介紹的重點不同。比如我們一般都會說:交通便利,設施先進,國際酒店眾多,激勵政策國內領先,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產業基礎雄厚,重大國際會議及活動在這里舉辦過,等等又大又空的東西。這些內容咋一聽好像有用,細細想想則跟大多數辦會者關系不大,跟參會者更沒有太多關聯。相反,境外會議局推廣的內容看起來有些“細小”,比如特色場地、吃喝玩樂購等,其實這些內容與會獎活動的效果、參會者的體驗直接相關。
休斯頓會議局也說自己是一個“國際化城市”,但它們似乎并不想夸耀,而是告訴會獎策劃人,休斯頓的“國際化”對于辦會者和參與者是十分有利的:休斯頓擁有各種膚色的人群,其居民的來源更是多達一百多個國家。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的會獎參與者到這個地方來都會找到與自己相關的文化痕跡,包括不同風味的美食——在這里待上一百天,每天吃的東西都可以不一樣。
休斯頓也講自己的優勢產業,但其目的是想為你的會議活動找到更有吸引力的場地,或者安排更有吸引力的商務考察活動、體驗活動等。它們的航天中心、醫學中心、能源中心、大學、科研基地等,都可以為你的會議活動增添色彩。
休斯頓也有一流的購物中心,品種、質量沒的說,可價格要比紐約、洛杉磯等城市低不少。
境內的會議目的地則很少會在活動場地、吃住行游購娛等細節上下這么大功夫。為什么是這樣的呢?因為我們很少會問“人們為什么選擇一個會議目的地”之類的問題。推介會上介紹會展中心、國際酒店、國際機場有錯嗎?當然沒有。只是我們要知道,會展中心、酒店等屬于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不適合說太多。推介激勵政策有問題嗎?也沒有。但也要適度,一來獎勵資金申報手續復雜,金額有限,無法保證很多會議都能得到;二來獎勵資金真正能夠“激勵”的會議類型并不多——沒有幾家會議主辦方整天盯著那些獎勵資金。會議目的地最后競爭的,還是會議、文化及旅游體驗。
第三是表現手法不同。就拿宣傳視頻來說吧。每個目的地都會做自己的宣傳視頻,可境內外會議局制作視頻的思路和手法可不太一樣。境內的視頻一般都以宏觀描述為主,集中展現基礎設施的外觀形象和城市的綜合實力,力圖給人以“大氣磅礴”、“實力強大”的感覺。而境外會議局的視頻則是從“體驗”視角展開的,表現手法上也力圖“親切”、“自然”。休斯頓會議局的視頻里有市長的歡迎詞,還有各種膚色的孩子們的親切問候,讓人感覺很親近。
有對比,就知道差距,有差距,就能找到前進的動力。在會議產業發展初期,我們把重心放在基礎設施上面是可以理解的,但隨著設施的逐步完善,我們的精力就需要向服務、體驗等方向轉移了。在這方面,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