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一個會議辦到十屆以上一切都會變得得心應手,主辦方從此就沒有什么壓力了。我原來也這么想,可后來發現我錯了。CMIC(中國會議產業大會)到2018年12月份已經辦過十一屆了,表面上看還不錯,熱熱鬧鬧的,可前段時間作總結,我們發現還有很多問題要改進,而且個別問題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了。CMIC實際上有兩大部分組成,一個是會議,另一個是展覽。從商業運作的角度講,會議是用來做人氣的,需要通過會議把人吸引過來,尤其是要把目標買家吸引過來;而展覽是用來做收入的——展商出錢購買的是與買家對接業務的機會。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客戶反饋情況分析,我們的會議做的不錯,可買家及其對接方式還需要改進。看看,“金主”發話了,能沒有壓力嗎?不過,CMIC畢竟是一個“年會”,把“會議”相關的事情做好是一項必須要完成的任務。辦好一個會議的關鍵是什么呢?首先要有好的容,這是會議成功的關鍵,然后需要用恰當的形式把這些內容呈現出來,讓參會者聽得見、看得到,并選擇有用的帶回家。
從CMIC的運作實踐分析,在會議的內容、形式及其相互關系方面,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思考:
第一,內容要有實用性和前瞻性。這就反映了會議內容成功的兩個關鍵要素:實用性和前瞻性——既要有用,能夠反映從業者當下關心的問題,還要能走得更遠一些,為行業謀劃未來提供必要的幫助。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家都是這個行業的成員,每個人感受到的都是些細碎的具體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很難拿到會議上直接當主題或者議題的。換句話說,會議的內容既來源于實踐,又是實踐的升華——調研是必須的,但又不能為調研所困。CMIC2018的主題是“創意·設計·競爭力”,應該說是具備了從“實用性”向“前瞻性”延伸的潛質。對于做會獎的人而言,不管是產業鏈的哪個部分——主辦者、會獎活動公司、酒店與會議中心、旅游局或會展局、技術與解決方案提供者,盡管各家個性差異很大,但都面臨著創意、設計這兩個共同的問題,而且這兩者都與競爭力水平直接相關。我們的對策是,在全體會議上解決創意與設計的思路問題——這就需要演講人站得相對高一些,做思路與走勢方面的分析;至于具體一些的問題,就需要在分項活動上討論了——業界人士在這方面最有發言權。不管是來自業外的還是業內的演講人,主辦方在提出演講建議的時候,都應要求其同時兼顧實用性和前瞻性兩個方面。總體來看,我們這樣做的效果還不錯。不過問題又來了,CMIC2019應該選什么主題?每年都會有新挑戰。
第二,會議的內容應采用多種方式來表達。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中,內容相對穩定,而形式則富于變化。也就是說,如果采用參會者愿意接受的方式來呈現內容,內容就會更容易被帶回家。
關于演講人。演講人既是內容的創造者也是內容的呈現者,而把他們看作是呈現者更合適。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特點的演講人,是主辦者提供內容服務的一種重要策略。會議的演講人至少應被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戰略型——主要講戰略和走勢,為參會者提供思路上的啟發和碰撞。這類講者需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專業地位,實踐與理論兼顧;二是策略型——主要講運作方法與策略,為業者提供案例和策略方面的啟發和借鑒。這類講者一定是業界的資深人士,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也有一定的總結和提升能力。這類講者是行業年會演講人的主力;三是操作型——在行業第一線從事實際工作的人,他們在某個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這些經驗對于行業的相關從業者又很有用。這一類講者適合做分享人,就是不用拔得太高,也不用太綜合,把具體的事情說清楚就可以了。這三類演講人沒有高下之分,只有作用不同。也就是說,不同的演講人要用對地方,最起碼別讓第三種講者做主旨發言,也別輕易讓第一種講者去做一個普通的討論嘉賓。
關于PPT、視頻、現場體驗、在線體驗、研究報告等。首先,能用PPT的時候就別只是念稿子。PPT可以積極調動聽者的視覺和聽覺,其效果遠比簡單地念稿子好得多。即便有的人可以脫稿發言,但加上少量PPT做烘托也一定會更好;在會議流程中加入一兩段視頻,或者在一個二三十分鐘的演講中插入一個短視頻,無論如何都比平鋪直敘的發言來得更有趣味;在會議現場設置體驗區,讓參會者親自體驗某個產品或服務,肯定是面對面會議的最大優勢之一。當然,有的產品或服務更適合線上體驗,那也不要緊,只要安排專門的時間或場合就可以了;一個重要的行業或者專業會議為大家提供一兩份有價值的深度研究報告也是必須要做的工作之一——紙質的加上電子的研究報告,是參會者可以帶回家的最有用的東西之一。
關于全體會議、專業論壇、分享會等。年會中的會議也可以分為三類,每一類都承擔著不同的使命:一,全體會議或者開幕會議。作為行業年會的重要活動之一,它承載著兩個方面的價值,一個是儀式性和場面性——主辦方一定有著很多需要通過場面和儀式來完成的工作;第二個是宏觀性和趨勢性之類的主題發言;二,專業論壇。行業內部不同領域的專業論壇是行業年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行業從業者展示才能、交流經驗、分享觀點等的重要舞臺;三,分享會。各種類型的分享會顯然越來越受歡迎——它們更加平等,也更具參與性和互動性。
內容和形式就像硬幣的兩面,互相依靠,共同發揮作用。需要記住的是,在我們高舉“內容為王”大旗的時候,別忘了給它們“穿上”合適的、最好是時尚些的“外衣”,這樣內外兼修的“王”才能夠真正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