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整天生活在城市里,但卻很少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城市的價值在哪里?我們生活、工作甚至開會為什么一定要在城市里?實際上,找到城市的價值并不難,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或許就能辦得到:很多人抱怨大城市壓力大,但真正要離開的時候就不那么容易了,你最多從一線城市退到二線、三線,退到農村去幾乎不可能;辦企業也一樣,不管大城市的用工成本有多高,幾乎所有像樣的企業都得往這里面湊熱鬧。生活、工作是這樣,舉辦會議能例外嗎?大家知道,上海的辦會成本是全國最高的,可這好像一點都不影響上海在商務會議中排名全國第一。放眼全球,會議與獎勵旅游產業最成體系、最發達的地方,差不多都是大城市。有人可能憤憤不平,說我這里PM2.5全國最低,負氧離子含量全國最高,優點數不過來,可為啥來這里開會的人還是不多?所有問題的答案,都與城市的價值有關。
說來挺有意思,城市的價值就是大家湊熱鬧湊出來的。社會學家說,城市的價值在于兩個方面,一個是資源聚集,二是信息傳遞。人數湊的越多,資源聚集的程度就越高,信息傳遞的效果也就越好。從這個角度看,大城市勝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勝過鄉村。
什么是資源呢?籠統地講,就是對于做好某件事情有用的事物。城市的資源種類齊全:生活資源、工作資源、政府資源、交通資源等;組織會議也得需要資源,這方面的資源也與城市規模的大小有關,包括各種類型的會議設施:酒店、會議中心、特色場地,和分工細致的會議服務資源:公關公司、會獎旅游公司、搭建公司、技術服務、執行公司等。
信息就更不用說了,城市歷來就是信息的發源地和信息快速傳播的所在,這不僅是因為城市里有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媒介,還因為在城市里人們面對面的機會太多——商場、超市、寫字樓、電影院、公園、小區等,以及開會、參加活動等。
綜合分析,城市對于會議、會議產業的價值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城市讓會議的需求充分釋放出來。簡單地說,會議就是大家面對面交流的一種方式。自從有了人類社會,有了簡單的語言,大概就有了會議。可以想象,那時候的會議肯定不會太復雜。城鎮出現了之后,人口持續聚集,會議作為管理、運營及服務工具的價值就被充分激發出來。政府、商會、協會、學校、宗教群體等需要開會,工商企業同樣需要開會。會議在城市中成長,在城市中壯大。
其次,城市將會議的效應放大。城市并不只是被動地接受會議,而是主動地在會議設施、交通設施、政府服務等方面為會議提供服務,而這種服務又反過來推動會議不斷進化。城市之所以愿意這么做,是因為會議帶給城市的益處的確太大了——增加收入、擴大名聲、提高稅收、拉動就業,等等。城市與會議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就此開始。
第三,城市可以將會議升級為一個新興產業形態,讓會議在更高的層面上為城市發展做出貢獻。對于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來說,把會議這門生意做大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它們通過升級會議設施、培育專業會議服務群體、出臺激勵政策等方式,來吸引更多城市之外的會議組織者、參會者,并力圖創建會議目的地品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議與城市相得益彰。其中的原因,還要從根上找:城市與支配會議的三個基本原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是效率。會議本身不是目的,它作為工具是為做事情服務的,而做事情就必須講求效率。城市在資源和信息方面的優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提高辦會效率和參會效率;
二是成本。凡事都講成本,包括時間成本、資金成本、人力成本、資源占有成本等。開會也一樣。資源高度聚集,信息高效傳播,因而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舉辦會議、參加會議,綜合成本、相對成本等比較低;
三是體驗。由于會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且對于會議目標是否達成、參與各方滿意程度高低等,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所以人們在會前、會中及會后的體驗就顯得十分重要。所謂會議體驗,就是人們對于會議的各種感受的綜合。也就是說,要保證大型會議、高端會議的體驗效果,需要城市的綜合實力和會獎服務群體的整體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會議體驗的綜合貢獻能力,一線城市高于二三線。
有人會說,既然會議與城市有這么密切的互動關系,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舍近求遠到郊區、旅游度假區甚至邊陲小鎮去舉辦會議?這是不是說支配會議的三個原則失效了?實際上,支配會議的三個原則并沒有發生改變,只是不同階段、不同會議組織者對于這三個原則的權重處理不同而已。
關于城市與會議的關系,還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任何時候,支配會議的這三個原則都在發揮作用,而且只要它們發揮作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永遠都是會議的主要舉辦地。人們不計成本、忘卻效率,為了某種特別的體驗到偏僻而神秘的地方去開會,永遠只會是會議市場中的很少一部分。
第二,本地組織者在本市舉辦的以本地人為主的會議是很自然發生的事情,但一個城市要想吸引其他城市的組織者、參與者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算清了效率、成本、體驗這筆賬,才有可能。
第三,面向未來,會議目的地城市該向哪個方向去努力?在提高效率、節省成本、改進體驗三者權重的變化趨勢當中,會議組織者、參與者的感受會更受重視。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