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道觀點:年會與年會的價值
說到年會,總是離不開吃喝玩樂。這也難怪,這兩年殺吃喝風,年會活動受牽連,實屬正常。與酒店的人談今年的年會市場,他們表示,與“國”字相關的機構,年會都不能搞了,不過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影響不大。
我在想,為什么要開年會?年會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年會不開行不行?吃喝玩樂與年會有沒有必然關系?
會議,早已被證明是絕大部分機構開展運營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年會是國際國內會議市場上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種會議類型,可以說,離開了年會,整個會議市場就會面目全非。最簡單、最省錢的方式,就是在企業自己的會議室開個總結會、舉辦年會的座談會或表彰會;如果單位規模小,預算有限,那么最常見的方式是聚餐,餐后可以找個娛樂場所happy一下。從國內外年會運營實踐來看,一個機構的國際化、品牌化味道越濃,該機構對于年會的策劃與運作就越重視,協會類與企業類機構都一樣。
協會類機構的年會是會員學習、交流乃至業務拓展的重要平臺,內容往往比較豐富,形式也會多樣化,包括會議、展覽、交流、洽談等。會員年會是協會類機構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企業年會的中心思想簡單而清晰: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如果方便的話,可以同期舉辦一些娛樂活動、團建活動,也有的單位順便舉行一些與業務相關的活動。從形式和會期等方面看,由于企業在規模、運營管理特點等方面各不相同,具體形式差異比較大,會期長短也不太一樣。
美國是全球會議產業最發達的國家,年會市場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于美國人專門發明了一個詞來表示年會(協會類機構的年會)——convention。美國有一條強大而完整的“convention產業鏈”,有專業的行業組織——Convention Industry Council(CIC,會議產業理事會)和Professional Conven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PCMA,專業會議管理協會)等,有專業的convention center(會議中心、會展中心),甚至美國的“會議與旅游局”(CVB)中的“會議”用的就是convention這個詞。從企業年會來看,美國有著全球數量最多的世界500強企業和其他國際知名企業,因而美國企業舉辦的年會也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規模大、國際參會者所占比例高、持續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一個國家年會數量的多少及其規模的大小,與其主辦者——協會、企業的數量、規模及其影響力等因素有直接關系。我國的社團機構總體比較落后,因而社團年會的平均規模比較小,數量不夠多,運營管理的水平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的總量很大,但平均規模比較小,運營管理的水平也無法與美國企業相比。會議是面鏡子,兩國企業在各方面的差異會比較準確地從中折射出來。要不有人說,想要深入了解一個單位,就去參加它的年會。與美國相比,我國年會的差距不在于量,而在于質。長期以來對于會議策劃與組織工作重視不夠,導致我們的很多年會只有年會的外在軀殼,缺乏有價值的內容和富有時代感的表現形式,甚至年會成了吃喝玩樂的代名詞,淪落到了被變相禁止的程度,這值得我們深思。
按照UNWTO會議價值6原則來分析,協會年會是綜合性最強的會議類型,是一個綜合性的交流與業務平臺,學習、討論、觀點分享、社交、業務和激勵,一樣都不能少;企業年會則不同,新舊交替,除了回顧與展望,剩下的就是激勵。內容已經比較清晰,重要的是看要素的組合及其表現形式。如果想要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參會體驗,會議組織方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怎么轉?向哪兒轉?值得思考。僅就會議策劃與運營管理來說,深入挖掘會議的價值,研討創新創意的表現形式,給“會議”這種古老的群體交流工具賦予全新的時代色彩,是我們會議從業者肩負的一種責任。(摘自《會議》雜志·編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