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說 ?
幸福感是比較出來的。
會議與展覽兄弟倆總是在一起,可最近展覽撇下自個兒兄弟,跑到國務院辦公廳轉了一圈,回來后精神煥發,顏值看漲。會議兄弟有點著急了,怎么辦?找個婆家,在國家政府機關中給自己找一頂紅帽子戴上,為自己的身份正個名?前幾個月,一個做會獎旅游的朋友寫文章,呼吁國家旅游局成立“會議與旅游局”(CVB)之類的機構,促進會獎旅游業發展。上個月在上海遇見旅游協會的相關負責人,也在探討這方面的事情,希望國家旅游局新任領導能夠把會獎旅游業抓起來,好讓我們這些做會獎的散兵游勇們興高采烈一把。
一股淡淡的憂傷襲來。
這也難怪,會議與展覽同屬邊緣產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框架中,基本上沒有什么地位。如果你發現在國家的一個什么重要報告中出現了會展業的名字,而且還有幾句概念性描述的話,那就一定能讓會議展覽界的朋友們高興上一陣子。
? 據說 ?
展覽比會議牛,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展覽有主管部門。展覽業務的核心價值比較清晰,也比較容易理解——展覽是貿易活動的組成部分,商務部也就名正言順地成了展覽業的主管部門,盡管展覽在商務部的業務管轄范圍中只占一點點位置。有了主管部門就有了跟上面說話的機會,這不,中南海的最高長官說話了,下面干活的人腰板兒也就硬多了。會議與獎勵旅游至今還是個沒娘的孩兒,自己玩兒倒也自由,不過沒人統一招呼,長得不夠快,顏值也不是特別高。
二是地方政府重視。展覽活動的個頭大,場面轟轟烈烈,而且還能與政府希望重點發展的產業直接掛上鉤,因此特受領導關愛。會議呢?弄兩個高規格的會議裝裝門面還是必要的,可要真正來統籌會議市場這些瑣碎而不見政績的事情,可就沒有多少人愿意下功夫了。
更是觀點碰撞。但具體描述起來明顯比展覽要復雜。如果說會議價值的多樣性還好理解的話,那么龐大的會議數量、繁多的主辦機構,再加上會議還經常與中央不愿意看見的東西聯系在一起,比如浪費、腐敗等,都為會議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國家層面上受到重視增加了難度。
實際上,政府部門管理會議產業的工作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如何策劃與組織會議是主辦機構自己的事情,政府的職責只存在于會議進入市場之后的執行階段,主要是協調和服務。與展覽大致相同,會議也可以為舉辦地帶來極大的經濟收益和社會價值。旅游業既是會議執行階段“吃住行游購娛“的保障者,也是會議市場的最大受益者。發達國家普遍把會議與獎勵旅游當成一個重要的產業來對待,并作為旅游局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從這個方面考慮的。不管怎么說,國家旅游局把會議與獎勵旅游抓起來,都是理所應當的,而且也可以說是早晚的事兒
? 接下來 ?
說說會議與會議產業的魅力:
其實,會議本身的顏值還是很高的。很多人熱愛會議,是有充分理由的。相對于展覽比較單一的表現形式與具象化的目標,會議以其豐富的內涵、多樣的形式,以及時尚化、娛樂化的設計與安排等,為策劃人施展創造力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與誘人的實驗場景。這正式會議的魅力所在。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獎活動業界能將大批中國最優秀的設計、創意、策劃、運營、執行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都聚集在自己的身邊。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抓會議實際上更劃算:
? 為什么這么說呢 ?
一、會議的平均規模雖然小,但數量更多,對于國家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更大。只是因為會議太過分散,它的真實價值很難讓人直接感受到罷了。不妨反過來設想一下,如果你的城市一年內沒有會議來舉辦將會怎樣?你可以從失業率、訪客的數量與質量、學科與產業的發展、交通運輸、城市的影響力等方面來思考,我相信你對會議的看法會有所改變。我們的城市不能沒有會議,也離不開會議市場的支持,就像任何機構離開會議就無法正常工作一樣。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會議產業的經濟影響力都遠在展覽業之上。
二、從參與者的特點分析,會議參與者的素質與層次更高,人均消費水平也一樣。
三、會議參與者的回頭率更高。觀光旅游可能一輩子一回,展覽一年一回,如果一個管理者、商務人士經常往一個城市跑,更多的是因為去開會。
社會經濟發展初期,人們大都愿意看見立竿見影的東西,展覽業就發展起來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會越來越重視內涵,那么會議就將迎來大好的發展時機。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