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幾年前開始,旅游業界就開始了會議與獎勵旅游國際化方面的嘗試,我國會獎旅游的國際化進程由此拉開了序幕。任何一個行業、一個領域都會有一些前期打基礎、做鋪墊的人,會獎旅游也一樣。我們當然要感謝那些一直以來在國際會獎旅游界奔走呼號的人,正是他們打開的窗口,讓國際同行們有機會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會議與獎勵旅游業。中國會獎旅游國際化的序幕雖然拉開的并不算太晚,可登臺唱戲者一直不那么踴躍。與很多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及領域相比,我國會獎旅游業的身上還背負著深深的本土化烙印。有人會說,我國會獎旅游界也經常會有洋人晃來晃去,而且也有人不斷在國際會獎舞臺上行走東西,這咋就不是國際化了呢?看來,我們有必要就此說道說道。
中國會議與獎勵旅游業國際化的進程有些遲緩,沒有能夠達到人們期望的程度,我覺得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一是表面層。首先是國際行業活動的參與情況不理想。我國大陸地區參與國際知名會獎業展覽會及其他會議的機構一直都不多,而且總是那幾個熟面孔,近幾年參與的人雖有增加,但與中國龐大的經濟背景相比還是顯得極不相稱;其次是國際行業組織的參與度和活躍度不高。ICCA(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和Site(國際獎勵旅游管理者協會)是國際會獎旅游界在我國大陸地區最活躍的兩家國際行業組織,每家都有幾十個大陸地區的會員,數量不多是一方面,主要是活躍度不高。《會議》雜志也是ICCA的會員,總覺得與我們國家的會議市場有些距離,深入起來比較困難。
二是市場運作層。為什么我們連國際化的表面文章都很難做好呢?根源在于我們的市場可以自成體系,不與國際市場接軌好像也能過得去,國際化的動力明顯不足。先說進口的。來到中國的會獎活動主要有兩種,一是國際協會會議,二是國際獎勵旅游活動。前者每年有三百多個,后者沒有統計,不過數量也很有限。也就是說,指望這些有限數量的國際化活動來推動中國會獎旅游的國際化進程,看來有些不太現實;再說出口的。內地到境外去的主要是獎勵旅游活動,這類活動旅游的味道更加濃厚,因而對于中國會獎旅游國際化的貢獻也不是很高。有人會說,外資企業在內地的會議及活動呢?他們可是很有國際范兒的啊?國際范兒一定是有的,不過他們最想要的是本土化,因為他們的產品與服務需要馬上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發芽。有國際味道的指望不上,那些一生下來就在中國的土堆里摸爬滾打的企業和社團機構,就更甭提了。會獎市場的主導者——上游的會議與獎勵旅游組織機構,他們的核心市場在國內,他們的使命需要在中華大地上來完成,偶爾來點國際化的開胃小菜嘗嘗鮮還可以,要動真格的恐怕還不是那么容易。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說,旅游局——中國會議與獎勵旅游業實際上的主管機構,應該在國際化方面充當排頭兵,可實際情況也不理想。大多數的旅游局忙于應付各種他們認為十分重要的工作,能夠參加一些國內會獎旅游專業方面的活動,在理念上就已經算是比較先進的了。
中國是一臺龐大的市場運行的機器,要想讓這臺機器運行的更順暢、更高效,就得向那些開機器的老手們學習,而這些人大多在國外。中國會獎旅游的國際化,不僅需要做好表面文章,和國際同行們打成一片,還需要在市場運作和產業發展方面,不斷借鑒人家的先進經驗,而且最好是嘗試著接下軌,因為早晚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那個被稱為GLOBAL的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
打開手機微信“掃一掃”